又指着长一些、稻粒多一些的稻穗说道:“这是我们在野外收集的一种水稻稻种,大家对比一下。”
作为级别最高的客人,郑美福获得优先观察权,看着比正常稻穗长一大截的稻穗,他终于知道能上大台面的东西是什么了。
确实,知青林场那些东西与这个一比,那真是小砂砾与山脉的差距。
粮种,特别是优秀的新粮种在整个国家科技的地位那也是最高级别的。
郑美福也只是凑近了看,不敢用手去碰,怕把稻粒给碰下来。杨国石也一样。
“林老主任,你们有算过吗,多多少?”
“我们点过,谷粒比现在种的多了三成,重量多了四成多一点。”
“四成啊,好大的增幅,你们收集了多少?”郑美福神情激动,脸上都有些潮红。
旁边的杨国石也没好到哪里去,从去年林鸿彬回来开始,古邑公社就好事不断,这不又有好事来了。
“没多少,除了剩下这两穗,其他的都播种了,也就插了两亩水田。”
“那能不能带我们去看看?”
“行,走!”林爷爷也不废话,立马包好稻种然后起身,一行人跟着爷爷一起往田里走去。
村里大部分人都忙着去开荒了,包括知青也去了。现在水田里也没什么人,除草基本用鸭子,只要几个人赶鸭子就行,这活村里的几个老人包了,他们比较合适。
很快的就到了水田边,爷爷指着几块梯田说道:“那几块秧苗比较高大一些的就是,当然,这些也是最早插秧的,扣掉插秧的时间差距的话,长势确实好一点。”
只要不是石谷生产队的,都上前比了比秧苗的高度,郑美福还认真的点了几丛秧苗的分株情况,还比了比不同水稻秧秆的大小,各种比对非常的仔细。
“分株差不多,但秧秆更粗壮了。好东西,真是好东西啊!我回县里就找领导汇报,然后安排个技术员过来。”
“那就麻烦郑局了!”
“哈哈,都是分内的事,不麻烦不麻烦,哈哈哈!”
郑美福嘴巴都咧开了,安排人了自己的功劳才大一点,才能捞取更多的好处。
至于杨国石,他没有做声,林鸿彬把他请过来了就是人家最大的诚意了,就不要再发表什么意见了,安心的等着以后论功行赏就行。至于搞点动作多捞点功劳?那还是算了,要是惹林氏祖孙反感了,反手就能把自己灭了。
中午在大队部吃饭,大队部提供蛋和熏鸭,吃得宾主尽欢。
饭后杨国石把郑美福拉去古邑公社泡茶了,林鸿彬几个就回了林场。
过了两天,县里的专家来了。
清源县里在水稻育种方面还是有几个牛人的,比如获得“国家发明创造奖”的农民水稻育种专家陆才同志,“陆才号”籼型常规水稻这一以培育人命名的稻种就是对他最大的褒奖和认可。
林鸿彬重生前,袁老爷子培育稻种很多,也没得到这待遇,当然,袁老有更牛的待遇,有以他名字命名行星。
陆才老先生今年76了,不顾年老多病,也一起过来了。
看到稻穗和秧苗后也是激动万分,一劲的喊“好”!
老先生也不是空手来的,他带了两本书:《农民育种家陆才》、《陆才选育水稻良种经验》。这都是绘画版连环画,60开,图文并茂的介绍了选育水稻良种经验,非常适合现在知识条件。
陆才把书递给陈明珠,语气里带着几分遗憾:“我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也教不动人了,这两本书希望对你们有用。”
“有用有用,肯定有大用,谢谢陆研究员!陆研究员你肯定能长命百岁!”陈明珠赶紧双手接过书。
陆才现在是省农科院特约研究员,称他为研究员确实没问题。
他听了陈明珠的话,只是笑着摆了摆手:“呵呵,不奢望不奢望了,我的身体我知道,希望还能看到这水稻夏收的情景!”
“一定能的。”
农技站的王清祥也来了,他也很兴奋啊,他想要抓住这个机会,学农业搞农业的谁不想搞个良种,看以前农学院的老师获奖他也眼红啊!现在机会摆在眼前了,那还不抓紧争取?就算没办法成为主导者,参与进来也行啊!
最终的结果非常合王清祥的意。由于县里暂时无法安排专人过来看护这些水稻,农学院老师兼古邑公社农技站技术员王清祥就被安排过来指导技术工作,并负责收集各种数据。
喜欢我从青云山知青林场走来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从青云山知青林场走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