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的老槐树下,新盖的青砖小平房挂着块木牌,上面“数字农技学堂”六个字是村小学的王老师写的,笔锋里带着庄稼人的实在。学堂的门总是敞开着,里面摆着二十张蓝色塑料椅,前头是块大屏幕,墙角堆着几捆玉米秸秆和菜籽饼,墙上贴满了彩色的农事图谱——这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比以前的茶馆还聚人。
一、春日里的播种课
春分刚过,学堂就挤满了人。张技术员站在屏幕前,手里举着粒玉米种子:“咱今天学春播,别小看这粒种子,选对了品种,亩产就能多收两百斤。”屏幕上跳出三个玉米品种的对比图,旁边标着详细数据:“豫玉22号:耐旱,适合沙土地,生育期120天,平均亩产1100斤”“郑单958:抗病性强,适合黏土地,生育期115天,平均亩产1050斤”……
李大叔坐在第一排,手里的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他去年种的玉米倒伏了不少,今天特意来学选种。“张技术员,咱村东头那片沙土地,种哪个品种好?”张技术员点开地图,调出村东头的土壤检测数据:“你看这土壤有机质含量1.2%,偏沙质,选豫玉22号最合适,我把种植要点发到你手机上。”
学堂的角落里,几个年轻人围着台平板电脑,上面是“虚拟播种”程序。手指在屏幕上划动,就能模拟不同深度、不同行距的播种效果,旁边还会跳出成活率预测。“原来播深了会烂种,播浅了会被鸟啄,这程序比书本说得明白!”陈阳边试边说,他打算今年种三亩春玉米,正琢磨着怎么提高出苗率。
课后,张技术员领着大伙去学堂后的试验田。田里分了八个小块,种着不同品种的玉米,每块地前都插着牌子,写着播种日期、施肥量,旁边的传感器实时显示着土壤数据。“这是咱的‘对照田’,哪个品种长得好,数据说了算。”张技术员拔起一株幼苗,指着根系说,“你看这豫玉22号的根,比别的品种多扎了两寸,耐旱就是靠这个。”
李大叔蹲下来,用手机拍了张根系照片,打算回去给老伴看看。“以前选种子听贩子吹,现在看数据、看实物,心里踏实。”他摸了摸幼苗的叶子,指尖沾着的泥土带着潮气,“这学堂办得好,把学问种到了地里头。”
二、夏日里的防虫课
夏至一过,日头毒得很,学堂里却更热闹了。屏幕上正播放着蚜虫的特写视频,密密麻麻的虫子看得人头皮发麻。“这蚜虫看着小,危害大,三天就能把一片菜田啃黄。”张技术员指着屏幕,“但不用怕,咱有生物防治法,比打农药安全还省钱。”
他从墙角拖出个笼子,里面爬着几十只七星瓢虫。“这是蚜虫的天敌,一只瓢虫一天能吃一百多只蚜虫。”张技术员分给每人一个小纸盒,“回去把它们放到菜畦里,注意别让鸡啄了,三天后保准见效。”
王婶捧着纸盒,小心翼翼地像抱孙子:“这法子好,去年我家茄子打了三遍药,还是有虫,菜都不敢给孙子吃。”旁边的陈阳打开手机,点开“病虫害识别”APP:“婶子,您要是分不清虫,拍张照片就行,系统能认出来,还告诉用啥法子治。”他演示着拍了张蚜虫照片,屏幕立刻跳出“七星瓢虫防治法”,连附近哪里能领瓢虫都标得清清楚楚。
学堂的“农药配方库”更实用。屏幕上存着二十多种常见病虫害的防治配方,都是用草木灰、辣椒水、大蒜汁这些家常东西配的。“防治菜青虫,用辣椒水加肥皂水,比例1:5,喷的时候得选傍晚……”张技术员边说边在黑板上写配方,有人掏出手机拍下来,有人直接记在烟盒纸上。
午后的试验田里,几台诱虫灯正嗡嗡作响,灯底下的袋子里落了不少飞蛾。“这是太阳能的,不用插电,专用玉米螟。”张技术员指着灯上的计数器,“昨晚诱了32只,比上周少了15只,说明瓢虫起作用了。”他让陈阳把数据传到村里的“防虫地图”上,哪个地块有虫、用了啥法子,大伙点开手机就能看。
“以前防虫像打仗,瞎打一通,现在有学堂教着,有数据看着,心里有谱了。”李大叔看着诱虫灯,想起去年满地的虫粪,忍不住叹了句,“这日子,真是越来越懂行了。”
三、秋日里的采收课
秋分前后,学堂的课表换成了“采收与储存”。屏幕上的玉米棒子金灿灿的,旁边的图表分析着最佳采收期:“玉米苞叶发黄、籽粒变硬、指甲掐不动时,淀粉含量最高,亩产比早收三天增加8%。”张技术员拿着个玉米棒子,现场教大伙怎么判断成熟度:“看这乳线,就是籽粒中间的那条线,快消失时就该收了。”
学堂的储藏室里,摆着十几个陶罐和塑料桶,里面装着不同方法储存的小麦。“这个用草木灰拌过,那个抽了真空,咱们对比下哪个不生虫。”张技术员打开一罐,里面的麦粒饱满发亮,“这是用‘三凉三晒’法储存的,就是白天晒、晚上凉,反复三次,水分降到13%以下,能存两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辰与你相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星辰与你相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