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白皮书发布,科学证同源
交流周的学术研讨环节在泉州师范学院举行,两岸学者围绕 “闽南文化地质同源性”“闽南文化传承”“文化与两岸和平” 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台湾大学周志宏教授展示了最新的地质勘探数据:“通过卫星遥感和海底钻探发现,闽南地区与台湾岛的地质构造同属‘华夏陆块延伸带’,约 8000 年前,台湾与大陆相连,文化交流的通道从未中断。”
闽南文化研究院的李教授则通过历史文献佐证:“明代《闽书》《台湾府志》中,均有‘台湾文化发源于武夷,经泉州入海,延至台南’的记载,说明两岸古人早已认识到文化的同源性。”
研讨会上,两岸学者联合发布《闽南文化与两岸和平白皮书》,全书分为 “地质同源”“文化同根”“和平共护” 三章,用 120 组地质数据、300 余条历史文献、500 余份民俗调查样本,系统论证了闽南文化与台湾的地质、文化联系,呼吁 “以闽南文化为纽带,深化两岸文化、经济、社会交流,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共同维护两岸和平稳定”。
白皮书的发布引发广泛关注,相关文化机构代表在贺信中指出:“《闽南文化与两岸和平白皮书》以科学和文化的双重证据,揭示了两岸的同源性,为促进区域和平提供了新的思路。将支持两岸开展更多类似的文化交流活动。”
台湾地区的民间团体也纷纷响应,台南文化协会发表声明:“将积极推动白皮书在台湾的传播,组织民众学习闽南文化,增进两岸文化认同。”
五、民俗共庆,民心相融
交流周期间,闽南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两岸民众在体验中感受文化同源。泉州天后宫举行 “两岸妈祖共祭” 仪式,湄洲岛天后宫的妈祖神像与台南鹿耳门天后宫的分灵妈祖同受祭拜,两岸信众共同敬献花篮、诵读祭文,场面庄严而热烈。
“妈祖是两岸共同的信仰,祭拜妈祖就是祭拜共同的文化根脉。” 参加祭祀的台湾信众林阿姨说,“每年我都会来泉州进香,以后还要带更多台湾乡亲来,感受两岸的文化情谊。”
漳州古城则举办了 “两岸闽南民俗展”,展出两岸的传统工艺品、民俗典籍、平安符等文物,台湾文化传承人现场演示 “传统技艺”“民俗仪式” 等传统内容,吸引了大批民众围观。泉州师范附小的学生们还与台湾小朋友一起,学做闽南润饼、台湾凤梨酥,在美食制作中增进友谊。
最热闹的当属 “两岸青年文化嘉年华” 活动,两岸青年文化传承人、大学生组队开展 “闽南文化知识竞赛”“传统工艺体验” 等趣味活动。在 “文化拼图” 游戏中,两岸青年共同拼接闽南与台湾的文化地图,当最后一块拼图完成,全场欢呼雀跃。“通过游戏才发现,闽南与台湾的文化如此紧密相连,就像我们两岸青年的心一样。” 台湾大学生陈志强说道。
嘉年华活动的最后,两岸青年共同演唱《文化同源》主题曲:“武夷之脉,延至台南;妈祖庇佑,和平共安……” 歌声回荡在泉州古城上空,唱出了两岸青年的共同心声。
六、文化林植绿,希望永续
交流周的最后一天,两岸代表齐聚泉州镇龙塔下,共同开展 “种植文化林” 活动。镇龙塔始建于宋代,是闽南文化重要的历史地标,塔下的空地被规划为 “两岸文化林” 基地。
陈奇与台湾青年代表林雅雯共同挥锹,种下第一棵榕树幼苗。随后,两岸代表、民众、学生纷纷加入,挥锹铲土、浇水施肥,不到半天时间,200 余棵榕树、柏树幼苗就在塔下扎根。每棵树苗上都挂着写有两岸合作者姓名的木牌,如 “陈奇 + 林雅雯”“台南开元寺 + 泉州开元寺”“泉州附小 + 台南实小”,象征着两岸的携手与传承。
“榕树根系发达,能固土保水;柏树四季常青,象征永恒。” 陈奇抚摸着刚种下的树苗,对身边的两岸青年说,“这些树苗会慢慢长大,就像两岸的情谊与和平的希望,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林雅雯则在树苗旁埋下一块 “同心石”,上面刻着 “文化同源,和平永续” 八个字:“这块石头会见证我们的承诺,无论未来遇到什么困难,两岸青年都要携手守护文化,守护和平。”
夕阳西下,镇龙塔的影子倒映在晋江中,与两岸文化林的幼苗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陈奇站在塔下,望着海峡的方向,手中的《闽南文化与两岸和平白皮书》在余晖中泛着微光。他知道,交流周虽然结束,但两岸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守护之路才刚刚开启。
远处的海面上,两岸直航的客轮鸣笛驶过,船上的乘客向文化林挥手致意。陈奇相信,只要两岸同胞以文化为纽带,以情感为桥梁,同心协力,携手共进,闽南文化就会永远传承,两岸的和平就会永远延续,这份承载着千年文脉与民族希望的文化瑰宝,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喜欢闽南风水传奇请大家收藏:(m.20xs.org)闽南风水传奇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