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观测站”。
这个新头衔像一件不合身却又有奇特效用的戏服,套在了STP-OMEGA-001项目组身上。它没有带来实际的权力,却提供了一层微妙的护身符。薇薇安那冰冷的杀意依旧存在,但似乎被一层无形的屏障隔开,不再能直接转化为毁灭性的行动。她看陆川的眼神,更像是在看一个被挂在博物馆“奇珍异兽”区、旁边还立着“请勿投喂”牌子的怪物——危险,但受制于规则。
第17层办公室恢复了供电供水,甚至网络带宽还有所提升(大概是方便“观测”)。团队成员从终极赌局的虚脱中缓缓恢复,∫符号的光轨恢复了往日的活力(甚至更骚气了点),老壶的裂纹在时间蒸汽的滋养下慢慢愈合,伯纳德又开始中气十足地抱怨伙食。
但氛围已然不同。他们不再是纯粹的被追猎者,而是拥有了一个模糊的、被系统“官方认证”的岗位。虽然这岗位的职责——“记录并报告金融不确定性的极端表现”——听起来依然像是个高级笑话。
陆川自然不会满足于仅仅“记录”。系统授予的“有限度访问底层日志(只读)”权限,才是真正的宝藏。这相当于给了他们一把钥匙,虽然只能看不能摸,但能看的却是系统这座庞大宫殿的建筑图纸和家族日记。
“同志们,”陆川召集众人,脸上是考古学家发现帝王陵墓入口时的兴奋,“我们的新工作是——‘系统日志考古’。从今天起,我们就是金橡树总部官方认证的……垃圾……呃,历史数据挖掘工!”
他形容他们是“在系统记忆里捡垃圾的荣誉市民”,倒也贴切。
访问入口并非直观的图形界面,而是一个需要通过∫符号的规则感应才能触及的、隐藏在数据洪流深处的特殊协议通道。当∫符号引导着陆川的意识首次连接时,展现在他“眼前”的并非井然有序的图书馆,而是一片浩瀚无垠、星光点点般的数据宇宙。
无数或明亮或黯淡的光点,代表着系统运行以来记录的海量事件日志。它们按照时间、类型、重要性等维度被分类索引,结构极其复杂。陆川的权限只能触及那些被标记为“非核心”、“历史”、“观测数据”的黯淡区域,核心决策区和实时操作区被牢牢封锁。
即使只是这些“边角料”,其信息量也庞大到足以让任何正常的研究员崩溃。但陆川团队本就不是正常人。
他们的“考古”方式,充满了行为艺术色彩:
· ∫符号像一条灵敏的电子猎犬,在数据星海中穿梭,它的混沌特性让它能敏锐地嗅到那些不合逻辑、自相矛盾或带有“负能量”气息的日志片段。
· 老壶则负责“断代”,利用其对时间规则的感应,帮助定位特定历史时期的事件簇,尤其是那些时间戳模糊或存在矛盾的记录。
· 伯纳德对“坏账”和负面情绪的天生亲和力,让他能精准找到那些记录着市场崩溃、交易失败、恐慌蔓延的“悲观日志”。
· 莎拉和贾仁义则负责将∫符号抓取回来的、支离破碎的日志片段,用各种匪夷所思的方式(比如做成拼贴画、谱成RAP、或者用办公室那台破打印机以抽象艺术的形式打印出来)进行“初步整理”,美其名曰“增强数据感知度”。
他们的“考古”现场,常常是如下景象:∫符号的光轨在空中扭成麻花,锁定某个数据光点;老壶喷出蒸汽,形成模糊的时间坐标;伯纳德对着空气指指点点,点评着其中的“怨气”浓度;莎拉在平板上疯狂记录扭曲的代码;贾仁义则对着打印出来的乱码纸跳大神般解读“天机”。
这与其说是科研,不如说是群魔乱舞。但正是在这种毫无章法的过程中,一些被系统正常检索机制忽略的、隐藏在角落的“趣闻”和“异常”,被他们挖掘了出来。
比如,他们发现了一段被标记为“设备故障”的日志,记录着很多年前某个交易服务器机柜曾短暂出现过温度异常,同时期的市场数据却显示有几笔毫秒级的高频交易异常精准地规避了随之而来的微小波动,获利微不足道,但时机巧得像未卜先知。
又比如,他们找到一些关于早期风险模型测试的日志,里面提到模型曾对某些基于“民俗节气”的投资策略产生过无法解释的短暂“兴趣”,但很快就被程序员当作噪声过滤掉了。
最有趣的是,他们翻出了一堆系统自动记录的、关于公司内部日常运营的鸡毛蒜皮:食堂哪种菜剩得最多,哪个部门的打印机最爱卡纸,甚至还有一条记录显示,很多年前有员工试图用公司服务器挖比特币未遂……这些看似无用的信息,在陆川眼里却拼凑出了一幅系统如何“观察”和理解人类世界的奇妙图景。
当然,他们的主要目标,始终是1997年。∫符号和老壶集中精力,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日志中,搜寻着与亚洲金融风暴相关的、特别是带有“幻影”签名特征或规则异常波动的记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在华尔街反向收割那些年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在华尔街反向收割那些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