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录《麦浪》时,陆砚辞给的建议更贴她的歌。她总觉得口琴间奏有点“空”,想加段钢琴,又怕破坏了“自然”的感觉。陆砚辞听完,从手机里找出一段录音——是他去年去乡下外婆家时,录的麦田风声。
“试试把这个加在口琴间奏里,音量调小,像背景音。”陆砚辞把音频传给调音师,“你唱的是麦田,那麦田里的风,就是这首歌的‘呼吸’。口琴吹到‘麦浪晃啊晃’时,风声刚好起来,像风裹着麦子在跟你应和,比加钢琴更贴‘生活的温度’。”
苏晓半信半疑地试了。当口琴的调子混着轻轻的麦田风声飘出来时,她突然红了眼——像真的站在老家的麦田里,外婆在远处喊她,风裹着麦香吹过来,连呼吸都带着麦子的味道。后来有听众在评论区写:“听到风声时,我好像能闻到麦田的香,这是我听过最‘有画面’的歌。”
这些被陆砚辞指导过的录音版歌曲,后来都成了音乐平台的“热门单曲”。有位在行业里做了二十年的录音师,特意在社交平台发了条长文,配了张调音台的照片:“昨天录苏晓的《麦浪》,陆老师站在旁边,只说了句‘让风声再轻一点,像呼吸那样自然’。突然明白,他教的不是‘录音技巧’,是‘怎么让音乐像人一样呼吸’——人要喘气,要停顿,要叹气,音乐也一样。那些恰到好处的轻、恰到好处的顿、恰到好处的‘留白’,不是缺陷,是音乐的‘心跳’,是能撞进人心里的‘灵魂’。”
后来有记者采访陆砚辞,问他“音乐的呼吸感到底是什么”。他想了想,从琴盒里拿出那把旧吉他,轻轻拨了段《深夜独白》的旋律,在该停顿的地方停了停,才笑着说:“就是让音乐‘像人一样活着’——不用一直大声说话,不用每个字都用力,该轻的时候轻,该等的时候等,该叹气的时候叹气。这样的音乐,才不是冷冰冰的旋律,是能跟听众‘聊心里话’的朋友。”
那天的采访视频里,陆砚辞的手指在琴弦上轻轻滑过,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身上,连吉他的木纹都泛着暖光。评论区里,有个网友写:“现在终于懂了,为什么我听那些有呼吸感的歌会哭——因为那里面藏着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小情绪’,是最真实的生活。”
喜欢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请大家收藏:(m.20xs.org)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