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随何回到驿馆,屏退左右,独自在灯下沉思。
他摊开一卷空白的竹简,提笔蘸墨,开始草拟给丞相萧何的密报。
“……李凌治郡,明账无误,暗账难查。其于陇西,另起炉灶之势已成。水泥、弩械等物,恐皆由私坊秘制,不录公账。与羌互市,利甚厚,多充私用。兵力实超编,皆为其死士。观其举措,抚流民,练精兵,固城防,通羌胡,虽表面尊奉朝廷,然……其志恐非一隅之将。”
写至此,他笔锋一顿,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他不得不承认,李凌所做的一切,确实极大地巩固了边防,安定了地方。若无私心,实为国之干臣。然其势大难制,已成事实。朝廷若逼之过甚,恐生大变;若放任不管,则尾大不掉。
“……臣以为,当下之策,宜抚其心,缓图之。可暂准其以战利品、市易之利充作军资,然需限定数额,按期上报。对其所请减免赋税、开放互市等事,可部分应允,以示恩宠,羁縻其心。至于水泥、弩械等秘法……或可遣匠官常驻‘学习’,徐徐图之,不宜强索,以免激变。另,需严密监控其与羌人、西域之往来,防其结交外援……”
这是一份老成谋国之见,既指出了隐患,又提出了相对稳妥的应对策略。随何封好密报,命心腹连夜送出。
次日,核查继续。
随何不再纠缠于总账,而是提出要实地查验粮仓、武库、以及……水泥工坊和弩械作坊。
李凌闻报,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果然来了!
“准。”他淡然下令,“李郡守,你亲自陪同随曹掾前往。凡不涉军机要密之处,皆可查看。”
“诺!”
狄道城内,大型官仓粮食堆积如山(部分是从北地紧急调来充门面的),账实相符。武库中刀枪弓弩齐全(多是缴获或旧式装备)。随何仔细查验,依旧找不到错处。
直到他们来到位于城南、戒备森严的工坊区。
巨大的水泥立窑正在冒着滚滚浓烟,工匠们忙碌不休。但随何发现,窑厂产量似乎并不高,且工匠对配比流程讳莫如深,只说是“祖传秘法,口口相传”。
而在弩械作坊,他们只能进入外坊,看到工匠在制作弩臂、弓弦,但核心的弩机连发结构、复合材料配方的车间,却被以“将军严令,擅入者斩”为由拒之门外。随何仅能看到一些成品弩,威力确非凡品,但具体如何造就,无从得知。
“李郡守,此等国之利器,为何如此秘而不宣?莫非……有不可告人之处?”随后语气转冷。
李信不卑不亢:“曹掾见谅。非是秘而不宣,实乃匈奴、‘影傀’细作无孔不入!前番有奸细欲纵火破坏,将军不得不防。此等技艺,若被敌国窃去,为祸更烈!丞相若需,将军言可遣匠官来学,然需立下军令状,确保技艺不泄,且学成后,需优先供给边军使用。”
一番话,有理有据,堵得随何无话可说。他深知,再强求,便是无理取闹了。
就在随何于明面上与李信周旋之时,一场暗地里的较量,已然同步展开。
随何带来的文吏中,有两人(属性预估:【密探甲,体质55,力量50,敏捷65,智力75,政治60,魅力50,幸运??,特长:伪装、记忆、密写】)借着核查账目、走访市集的机会,悄然收集着狄道城的各种信息:粮价、民心、军备细节、乃至对李凌的风评。他们甚至试图用金钱收买郡府小吏,打探更深层的消息。
然而,他们的一切行动,早已在赵老四(28岁)领导的玄甲卫(新成立的专门负责内部监察与反谍的机构)的严密监控之下。
“将军,那两名细作,今日又接触了市集一名帛商,似在打听陇西与西域贸易的细节。已被我方人员控制。”赵老四低声向李凌汇报。
“不必打草惊蛇。”李凌目光幽冷,“他们想知道什么,就让他们知道一些……我们想让他们知道的。比如,互市利润微薄,民生艰难,军费拮据等等。”
“明白!”赵老四心领神会。
与此同时,随何本人也遭遇了一场“意外”的试探。
是夜,一名自称是陇西没落李氏旁支老者(实为“影傀”外围人员冒充)的人,通过驿馆仆役,向随何“秘密”投书,信中隐晦地控诉李凌“打压宗亲,独揽大权”,并暗示其“与匈奴战和不定,似有隐情”。
随何看完信,面色凝重,却未立即表态。他深知此事蹊跷,可能是有人借刀杀人,也可能是真有其事。他将信密藏,决定暗中观察。
核查进行到第五日,随何基本完成了明面上的工作。
账目无误,仓储充实,民心……似乎颇为安定,甚至对李凌多有赞誉。但他心中的疑虑却更深了。这一切太“完美”了,完美得像是一个精心编织的幌子。他确信,在李凌温和配合的表象之下,必然隐藏着一个庞大的、不为人知的独立王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