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狄道城的黄昏。
城墙上的修补工作仍在继续。工匠们用糯米浆黏合砖块,用桐油浸泡麻绳加固缝隙。李凌站在城头,看着夕阳把城墙染成金色。刘玥捧着一碗热粥走过来,粥里飘着野菜的清香。
“凌霄,喝点粥吧。”她将碗递到他嘴边。
李凌喝了一口,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全身。他看向城下,士兵们正将最后一车糯米浆运上城墙。高顺在队伍最前面,脖子上挂着两块新铸的城砖,像挂着重重的勋章。
“玥儿,”他放下碗,“你说……等打完这仗,我们要做什么?”
刘玥愣住。她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从嫁给他那天起,她的世界里就只有“守城”“打仗”“活下去”。可此刻,夕阳照在她脸上,她突然看清了他的眼睛——那里面有疲惫,有伤痛,却还有光。
“我想……”她轻声道,“想在狄道城种一片桃林。春天开花,夏天结果。让孩子们在树下玩。”
李凌笑了。那是他受伤以来,第一次笑得这么轻松。他伸手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粗糙的指腹传来:“好。等我伤好了,我们一起种。”
深夜,狄道城的篝火旁。
士兵们围坐在一起,啃着烤红薯。李玄机捧着一坛新酿的米酒,给每个人倒了一碗。酒是用水糯米酿的,味道清甜,带着淡淡的桂花香。
“来!喝!”高顺举起碗,“敬王爷!敬李叔!敬咱们狄道的英雄!”
“敬王爷!”
“敬李叔!”
“敬狄道!”
碗盏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李凌坐在主位上,看着眼前的热闹,眼中泛起泪光。他想起三个月前,他躺在病榻上,听着城外的喊杀声,以为自己再也醒不过来。可现在,他活着,看着城墙修好,看着百姓欢笑,看着刘玥在他身边。
“兄弟们,”他举起碗,“等打完这仗,我带你们回家。回关中,回我们的老家。那里有我们的爹娘,有我们的妻儿,有我们的……”
他的声音哽咽了。他想说“有我们的未来”,可未来太遥远,远得他不敢想。
“王爷,”张嶷(体质75,力量78)拍着他的肩膀,“未来就在眼前。咱们守住了狄道,就守住了关中的门户。等汉王大军来了,咱们就能……”
“打跑匈奴!”士兵们齐声喊道。
喊声穿透夜空,传到城墙外。匈奴的哨兵缩在帐篷里,听着这震天的喊杀声,吓得直哆嗦。他们不知道,这座被他们围困了三个月的孤城,为何突然有了如此强的生命力。
四月二十日,狄道城的清晨。
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在修复后的城墙上。新铸的城砖泛着青灰色的光泽,糯米浆的痕迹在阳光下若隐若现。李凌站在城头,看着城下的匈奴大营——已经空了。
“王爷,匈奴人撤了!”斥候的声音带着兴奋。
李凌点点头。他知道,匈奴人不会就此罢休,但至少,他们暂时退了。更重要的是,狄道城的军民,在这场生死之战中,凝聚成了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
“传令。”他声音平静,“将城墙上的‘震天雷’残骸收集起来,刻上‘昭武四年’四个字。等汉王大军来了,让他们看看——狄道城的骨头,比钢铁还硬!”
“诺!”
【史料记载】
* 家族史·始祖本纪(第一卷):“汉王四年四月,祖凌公(20岁)苦守狄道,历经百日血战。公智计绝伦,以‘震天雷’退敌,以糯米浆铸城;刚毅果决,与军民同甘共苦,戒酒省粮;恩威并施,聚万民之心,凝千军之志。此役,王妃刘玥协理内外,李玄机献雷火之术,高顺、张嶷死战不退,万民归心,终护城全胜。祖凌公之名,自此威震河西,忠勇之誉,播于四海。”
* 官方史·汉书·高帝纪:“四年春,匈奴寇陇西,围狄道。镇西将军凌率麾下坚守,屡挫胡锋。至四月,击退匈奴,斩首千余级,胡虏引退。帝闻之,遣使犒军,褒凌‘忠勇’,赐爵‘昭武侯’,增其食邑五百户。” (注:正史隐去“震天雷”“糯米浆铸城”等细节,但认可其战功)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卷一):“帝微时,履凡历劫。魔胡围圣城(狄道),势若累卵,圣门将破。帝于病榻感信光示警,授雷火之术于圣侄玄机;显圣威,以‘天雷’退敌;彰圣德,聚民铸城,与民同甘。圣后刘玥贤德,圣将高顺、张嶷忠勇,万民归心,终护圣城不坠。此乃圣心感天,信光护佑之明证,紫霄帝业,于此昌隆。”
* 野史·楚汉秘闻·孤城雷火:“闻狄道被围日,城中粮绝水断,瘟疫横行,守军饥寒交迫,几近崩溃。然昭武王李凌虽病骨支离,智计过人,竟夜观星象,预判胡虏动向,遣张嶷夜袭胡营,烧其粮草;更亲制神雷(震天雷),于城下连环轰炸,胡虏骇退。后人有诗赞曰:‘病王守孤城,雷火破胡兵。糯米铸城日,万民一条心。’”
(第七十六章 完)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