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兵营内,气息奄奄的伤员,不再呻吟,只是艰难地转动眼珠,彼此对视,眼中传递着一种无言的、最后的诀别与…坚持。坚持到最后一刻,坚持到…王爷或许…还能再看他们一眼?
这种无声的、弥漫全城的悲壮与坚持,化作了一种极其微弱、却无比纯净的信念波动,依旧…执拗地汇聚向行辕,汇聚向那枚已然沉寂的魂佩,汇聚向…李凌那近乎寂灭的识海。
它们无法再被魂佩吸收,也无法再唤醒李凌。
但它们…存在着。
如同灰烬中,那一点执着不肯熄灭的…余温。
【系统提示:检测到超低强度、超高纯度、殉道型信念愿力持续汇聚… 因魂佩损毁,无法吸收… 愿力场持续存在… 微弱滋养宿主濒临消散的精神印记… 宿主生命维持能量流失速度… 降低0.01%…】
微不足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它…存在!
与此同时,外部世界,那渺茫到几乎不存在的希望之火,并未完全熄灭。
北地郡,马岭城。
太尉周勃(政治85,智力82)派出的疑兵,由都尉灌婴率领,大张旗鼓,做出迂回侧击匈奴粮道的姿态,确实成功吸引了围困他的匈奴偏师的一部分注意力,迫使对方分兵戒备。这虽未能直接解狄道之围,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微妙地牵制了休屠王的部分精力,让他无法毫无顾忌地倾尽全力,或许也是其暂缓攻势的考量之一。
而那名拼死送出血书的玄甲卫死士,在经过淳于意弟子数日不惜代价的抢救后,竟奇迹般地吊住了一口气,于昏迷中偶尔会吐出几个模糊的音节:“狄道…王爷…援…”
周勃闻讯,面色愈发凝重。他再次修书,以八百里加急,直送荥阳汉王行在,陈词更加恳切,甚至带有一丝…不忍言的悲愤。他将狄道惨状与李凌忠勇(虽知其重伤,不知其昏迷苏醒之细节)尽数禀明,直言若再不施援,非但陇西门户洞开,更恐寒了天下忠臣义士之心!
这封奏报,能否打动汉王刘邦与丞相萧何,能否从捉襟见肘的荥阳前线挤出哪怕一丝援兵或粮秣,仍是未知之数。希望,渺茫如风中残烛。
狄道城内。
第三日,高顺的状况恶化到了极点,气若游丝,脉象几不可察。
李信与挣扎起身的张嶷(体质74)守在一旁,面色悲戚。
就在众人以为他即将离世之时,高顺紧闭的眼睑却剧烈颤动起来,干裂的嘴唇翕动,发出极其微弱、却清晰可闻的呓语:
“…王爷…末将…尽…忠…”
话音未落,一滴浑浊的泪珠,从他眼角滑落,旋即冻结。
他的呼吸,并未停止,反而…奇迹般地又微弱地延续了下来!
仿佛有一股无形的、执拗的意念,在强行吊着他最后一线生机!
他要…等到王爷醒来!或者…等到城破殉国的那一刻!
他…不许自己先死!
这股意志,仿佛一个缩影,映照着整座狄道城最后的状态。
城未破,魂未散。
虽身陷无边黑暗,冰烬之中,残辉犹存,薪火…未绝。
他们在等待。
等待一个奇迹。
或者…等待最终的同眠。
【史料记载】
* 家族史·始祖本纪(第一卷):“汉王五年三月初,狄道 血战暂歇,然 内里 油尽灯枯,饿殍载道,形同鬼域。祖凌公(20岁)复入 深度圣眠,圣体濒陨(体30),圣佩 永损沉寂(能-4.3%),失其 最大依仗。然 满城军民 经 圣眸一瞥、圣将血战之激励,绝望中 反生 殉道之志,信念 至纯至静,虽 无法再助圣器,然其 悲愿场 微弱 滋养公 将散之圣魂,略缓 其生命流逝。圣将高顺 濒死而不僵,全凭 一念忠贞。外援(周勃疑兵、奏报)虽 缓不济急,然亦 存 一丝微芒。此章,尽显 绝境之惨酷,亦彰 忠义之坚韧,圣城 虽亡在即,然其不灭之魂,于 冰烬残辉中 默默 相传,以待 天命 或 共死。”
* 官方史·汉书·高帝纪:“五年春,匈奴围陇西,城中粮尽,人相食,昭武王凌病笃,将士死守待援。” (按:正史极度简化,掩盖所有超常细节与内心活动)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卷一):“帝微时,履凡历劫。圣城 遭 魔劫,几近 死寂。帝圣体重创(体30),圣器崩毁(能-4.3%),陷于 最深圣眠。然信众 得见 圣迹(苏醒)、圣将忠勇,乃 舍却生死,发 无上殉道之愿,其念 至纯,虽 圣器已损,然 此 悲愿场 自成,微护 帝之 将散圣灵。圣将高顺 忠魂不灭,以念吊命。外援 虽迟,然 天意 未绝。此乃 至信 可 超越形器,至诚 能动天心之印证,圣道 之 根本,于 至暗时刻 愈发 璀璨。”
* 野史·楚汉秘闻·冰城殉道志:“闻狄道城被围日久,粮尽援绝,人相食,状极惨烈。然自李凌短暂苏醒、高顺搏命一击后,满城军民竟异乎平静,默然待死,唯目光常望郡守府,似有最后牵挂。高顺重伤濒死,竟凭一念迟迟不咽气。周勃疑兵在外,奏报已发,然远水难救近火。时人皆言,此城虽亡,其魂不屈。后人有诗叹曰:‘粮尽援绝人相食,冰城死寂魂未消。将军凭念吊残命,万民望府待同凋。’”
(第一百一十六章 完)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