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万铁骑从甘肃冲进陕西,瞬间瓦解3万清军的时候,何洛会想破脑袋也没有想明白,这个女人到底是从哪里变出来这么多训练有素且装备精良的骑兵的?
时间倒回到一个月之前,明军没有和准塔的5千清军先锋硬刚,而是提前主动撤出了凤翔府,除了在陇县留下部分部队扼守要道以外,其余人马,连同在凤翔府招募的5千新兵,直奔甘肃天水而去。
甘肃的局面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则是暗流涌动。
这里我们简单来说明一下甘肃的复杂局面:
1.本来甘肃由明朝控制,但是由于甘肃地处边疆,民族多元化,因此大致分为2股势力:明朝官军、被明朝册封的世袭土官回民武装。
2.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派贺锦率军出征三边,占领了甘肃。
此时甘肃变成了4股势力:大顺军、明军、投降了大顺政权的明军、投降了大顺政权的回民武装。
3.清军入关后,很快占领了甘肃,于是甘肃的势力变成了7股:清军、顺军残部、明军残部、未降顺后来降清的明军、先降顺后来又降清的明军、降清的回民武装、降清的顺军。
(好吧,本来想用简单的话来说明一下甘肃的复杂局面,结果发现连作者本人都有些凌乱了……)
————
简单来说呢,由于当前在甘肃的清军力量最为强大,明、顺残部在历史上也没有掀起什么大浪来。
但是甘肃清廷势力内部,却因为复杂的关系,最终造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清大起义,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米剌印、丁国栋反清运动”。
1648年,由于不满清廷的剃发令,加上担心被清廷甘凉巡道林唯造打击报复(林唯造的伯父林日瑞是明朝甘肃巡抚,贺锦征三边时战败被俘,拒绝降顺,被贺锦处死)。
按理说,林唯造就算要报仇,那也得是找贺锦去报仇才对,和米喇印又有什么关系呢?
咋说呢,这种事情要是能讲道理就好了。
贺锦没能活到1648年,早几年就在攻打青海时战死了,这林唯造大仇找不到人报,自然把仇记在了当初降顺的人头上,尤其是在贺锦攻打甘肃时出力不少的回民土官米剌印的头上。
所以到了1648年,在剃发令的推波助澜下,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终于不可调和,米剌印、丁国栋等人发动了轰轰烈烈地起义,一度光复了甘肃全境,但由于力量不够,最终在清廷的镇压下,双双兵败殉国。
当然,对于这些历史信息,我们的主人公妶玉公主,其实是不了解的,她毕竟不是历史高材生,哪里知道这么多历史信息呢?
不过,虽然她不知道甘肃有哪些人可以用,但是她可以问呀!
早在汉中的时候,她就已经从贺珍等人的口中,大体上打听清楚了这些关键信息,虽然她不清楚到底哪些人会反清,哪些人可以为她所用,但她压根不在乎,因为她用人的宗旨一向是来者不拒!
不论出身,不论过往,兼容并蓄!
老娘全都要!
当妶玉率领军队来到天水时,等待她的并不是清军的阻击,而是夹道欢迎和一地跪迎王师的百姓。
因为,天水早就已经被李定国收复了!
等等,李定国?
李定国不是猫在子午道的大山里等着阴何洛会吗?他怎么会出现在甘肃,还提前收复了天水?
除了妶玉本人,其他人见到李定国的时候,都是一脸的震惊,不可思议。
其实,让所有人都相信李定国带着主力奇袭子午道,才是此番攻打陕西的战略里面最核心的一部分。
最早的时候,她的确是按照李书恒的战略部署,以褒斜道为诱饵,而将子午道奇袭作为核心战略来安排的。
但是在进军关中之前,李定国发现了疑似清廷细作在窥探汉中军情,于是妶玉和李定国一商量,一个大胆的战略从李定国的嘴里说了出来。
那就是:明袭西安暗取甘肃!
李定国带领部分军队作为诱饵,自褒斜道进攻宝鸡,而妶玉本人则表面上偷袭子午道,做出一副明军主力一明一暗进攻关中的样子。
实则瞒过清军细作后,偷偷绕道向西,与贺珍部汇合后,一鼓作气攻下武威、天水,乃至甘肃全境!
但是,这个战略存在一个巨大的风险,那就是清军主帅何洛会。
如果清军主帅不够谨慎,赌性大过了理性,在李定国率领三五千军队进攻凤翔府时果断出兵围剿,那么李定国必然全军覆没!
这也是李定国坚持自己当诱饵,让妶玉领兵攻打甘肃的原因。
但是,妶玉拒绝了。她将两人的角色进行了调换。
她这么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只有她自己亲自当这个诱饵,何洛会才会瞻前顾后,不敢在她攻打凤翔府时贸然出兵。
其实正常人想一想,谁会相信大明朝最重要的人物,居然敢拿自己的性命当诱饵?
谁能相信威名赫赫的大明公主,居然真的只带着5千人就敢攻打关中,使自己陷入3万清军的包围之中,而没有在暗地里埋下伏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贞德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明贞德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