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见势不妙,也只得依样画葫芦,在黄河以北地区,一口气封了九位地方实力派为‘公’,这便是‘九公封建’一事的由来。”
“这九公权力极大,可总揽本路兵马,自行署置官吏,征敛赋税,赏罚号令皆可便宜行事。金廷甚至许诺,若能收复临近州县,亦归其管辖。”
“然而,金廷此举为时已晚。蒙古早已在此地分封了大量汉人豪强为诸侯。”
“于是,金国所封之‘公’与蒙古所立之‘侯’之间,为争夺地盘人口,征战不可避免。”
“双方竞相拉拢之下,河北、山东及山西一带,形成了无数割据州县的汉人世侯,皆是‘世其官,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俨然国中之国。”
“后来金国灭亡,这些曾受金朝册封的‘公’们也顺势归附蒙古,依然维持着这种高度自治的优厚局面。”
“啧啧!”赵昺听得咂舌不已,摇头轻笑道,“听老将军这么一说,我大宋当年不敌,倒也在情理之中了。”
“人家在北地是厉兵秣马,不断扩张实力,而我宋廷却还在一味防范武将,内耗不止。”
他随即联想到李庭芝的出身,莞尔一笑,“这么说,陇西汪家也是借此起家,方能割据秦、巩二十余州,皆听其裁决,乃至节制秦蜀两地,连忽必烈一时也奈何不得喽?”
李庭芝神色略显复杂,微微颔首:“确如官家所言。昔年老臣先父,正是追随汪家脚步投诚蒙古,故而……家族亦得以享有此等殊荣。”
话至此处,虽语气平淡,却也不乏一丝对往事的唏嘘。
赵昺心知再细问人家族史未免失礼,便转而问道:“那后来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兄弟阋墙,争夺汗位。按蒙古传统,法理上似是阿里不哥更占优势。”
“这些汉人世侯,为何会选择支持理亏的忽必烈,并助他登上大汗宝座,甚至出兵为其平定漠北之乱呢?”
这些关乎天下归属的前尘往事,显然深深触动了李庭芝的内心。
他长长吐出一口浊气,仿佛要吐出那段波谲云诡岁月带来的压抑,缓缓道:
“原因在于,忽必烈善用汉人,深知欲得天下,必先得汉地人心。”
“这一点,他比那位更遵循蒙古旧俗、轻视汉法的阿里不哥,强上太多。”
“其祖成吉思汗便已懂得要借助汉人力量方能平定天下,阿里不哥却败在太过自傲,未能领悟此点。”
“彼时,忽必烈麾下不止有南下伐宋的蒙古本族兵马。”
“河北、河南、山东的汉人世侯兵马,皆已兵强马壮,其总兵力不容小觑。单是真定史天泽一家,关键时刻便能出动万余精兵助战。”
“而且,相比阿里不哥,忽必烈早年在对汉人世侯及其治下百姓的策略上,确实多有‘善举’。”
言及此处,李庭芝特意强调了这两个字,继续言道:
“他曾严令禁止大军扰民、侵占良田改为牧地,又设立‘劝农司’鼓励耕织,禁止擅兴劳役、妨夺农时。”
“这些举措,让北地诸侯及其子民觉得他能带来秩序与安定,故而‘民翕然归心’,最终选择倾力助他登上汗位。”
“说到底,对他们而言,谁能保障其利益与安宁,他们便支持谁。”
听到这里,赵昺冷冷冒出一句,“兔死势必狗烹,忽必烈把大宋这只兔子吞掉之后,自然要对你们这些手握重兵的世候下手。”
喜欢弱宋铁血郎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弱宋铁血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