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出鬼没的对手:百越的“游击战大师”———
当秦军被环境折磨得欲仙欲死的时候,本地的百越部落登场了。
他们的首领,史书留下了一个光辉的名字——译吁宋(这名字听起来就像个厉害角色)。
他大概是百越部落联盟的扛把子。
译吁宋看着这群穿着奇怪、状态萎靡的北方佬,心里可能在想:“这群憨憨,跑到我们的地盘上来送人头?”
百越战士的战术,完美契合了“天时地利人和”:
? 地利:他们太熟悉这里的每一片山林,每一条小河了。他们是丛林战的祖宗。
? 战术:绝不正面硬刚。埋伏、偷袭、射毒箭、打闷棍、拆粮道……怎么恶心怎么来。今天干掉你几个斥候,明天烧你一个粮仓。让秦军寝食难安,精神崩溃。
? 人和:这是保卫家园的战斗,他们士气高昂,机动灵活。
秦军空有五十万大军,却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浑身是劲使不出来。
他们追又追不上,找又找不到,天天被动挨打,伤亡惨重。
最大的打击来了。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总指挥屠睢,可能是在追击越人时中了埋伏,被干掉了!
五十万大军的最高统帅,居然战死了!
这在所向披靡的秦军战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消息传回咸阳,举朝震惊。
秦始皇嬴政老板估计都懵了:“我的五十万大军,连六国都平定了,居然在南方阴沟里翻船了?连总司令都赔进去了?”
基建狂魔的逆袭:要想富,先修路!
痛定思痛,秦始皇和接任的将领(任嚣、赵佗等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岭南,光靠军队硬推是没用的,得改变策略。
他们祭出了大秦帝国的终极法宝——基建!
他们的策略从“军事征服”转变为“武力压制+基础设施永久化”:
1. 开凿灵渠: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命令监御史禄(史禄)在湘江和漓江之间开凿一条运河,这就是着名的灵渠。灵渠一通,来自长江流域的粮草和兵员,可以通过水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岭南前线,彻底解决了秦军的后勤噩梦!
2. 步步为营:不再盲目深入追击,而是打下一块地,就修筑城堡(如“秦城”),设立据点,移民实边,稳稳地守住,像钉子一样楔在岭南的土地上。
3. 持久战:不再追求速胜,准备打持久战。北方的士兵和移民慢慢适应南方气候,并与当地人开始融合。
这一招太狠了。
灵渠就像一根巨大的血管,把中原王朝的力量持续输入岭南。
百越部落的游击战,面对这种“堡垒推进+后勤无敌”的战术,渐渐就失去了效果。
经过前后近五年的苦战(加上前期准备,总计约十年),到公元前214年,秦军终于基本平定了岭南广大地区。
胜利的果实:南海、桂林、象郡——
平定之后,秦始皇立刻进行了行政管辖。他设立了三个郡:
? 南海郡:大概在今天的广东大部,郡治在番禺(今广州)。
? 桂林郡:大概在今天的广西大部。
? 象郡:大概在今天的广西南部、贵州南部和越南北部。
第一任南海郡尉,就是后来在秦末天下大乱时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的赵佗。
这场征服,意义极其深远:
1. 版图意义:首次将岭南正式、系统地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奠定了后世中国南方疆域的基础。
2. 文化意义:中原的先进技术、文化开始传入岭南,与本地越文化融合,开启了岭南的“开化”进程。
3. 经济意义:灵渠成为连接南北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交流。
历史的尘埃与调侃——
秦征百越,是一场代价极其高昂的胜利。
五十万大军损失惨重,主帅阵亡,花费无数。
我们可以从现代角度调侃一下:
1. 甲方爸爸(嬴政)的需求:给我把那片地拿下!
2. 项目经理(屠睢)的遭遇:需求不明确(未知环境),风险评估不足(瘴气、蚊虫),被甲方坑死。
3. 接盘侠(任嚣、赵佗)的成功:及时变更方案(修灵渠,搞基建),最终交付项目(设三郡),并成功运维(赵佗后来独立运营了)。
4. 百越玩家:虽然版本更新(秦军入侵)被打懵了,但凭借地图优势(丛林)和独特技能(游击),让顶级公会(秦军)吃了大亏。
总之,这是一场农业文明帝国向未知自然环境和不同文明形态发起的艰难挑战。
秦始皇的雄心和秦军的坚韧,最终完成了这场史诗级的扩张,其影响,至今仍存在于中国的版图与文化之中。
喜欢历史脱口秀:从三皇五帝到溥仪请大家收藏:(m.20xs.org)历史脱口秀:从三皇五帝到溥仪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