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大怒,回头痛扁了刘邦一顿,但已无力回天。
最终,刘邦联合韩信、彭越等诸侯,在垓下包围了项羽。
垓下之战,项羽十万楚军被韩信三十万大军团团围住,遭遇“十面埋伏”,听到“四面楚歌”,军心崩溃。
项羽率八百骑突围,最后在乌江边自刎而死。
叱咤风云的西楚集团,一夜之间,破产清算了。
作为集团的核心高管,钟离眜自然成了“战犯”,被新朝(汉朝)全国通缉。
他从一个威风凛凛的将军,变成了一个东躲西藏的逃犯。
友谊考验:投奔韩信——“兄弟,收留我呗?”
走投无路的钟离眜,想起了自己唯一可能投靠的人——
他的好哥们,如今已是大汉楚王的韩信。
韩信和钟离眜的友谊,是那个时代罕有的跨阵营真情。
当年韩信在项羽手下不得志时,钟离眜没有轻视他,两人结下了交情。
现在,韩信功成名就,封王拜爵;而钟离眜穷途末路,亡命天涯。
钟离眜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偷偷跑到了韩信的封地楚国,寻求庇护。
韩信看到老友落难,内心十分矛盾:
1. 于私:他想保住兄弟的命。当年的情分还在。
2. 于公:钟离眜是刘邦钦点的要犯,收留他等于公然对抗中央,会引来杀身之祸。
最终,韩信还是选择了情义。
他偷偷收留了钟离眜,把他藏了起来。
这件事,很快就被刘邦知道了。
政治绞杀:刘邦的“试探”与韩信的“犹豫”!
刘邦对韩信,从来就没有真正放心过。
听说韩信收留了项羽的余党钟离眜,刘邦的警惕心立刻拉满。
他没有直接发兵(因为韩信很能打),而是玩了一手“政治试探”。
他下了一道诏书给韩信,大意是:“听说项羽的部将钟离眜躲在你那里?这个人我很不喜欢,你把他交出来吧。”
这道诏书,看似平常,实则是一道“送命题”:
? 交人:等于背叛朋友,不义。
? 不交:等于抗旨不遵,不忠。
韩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他陷入了极度的纠结和恐惧之中。
史书没有记载韩信是否与钟离眜进行了沟通。
但可以想象,钟离眜看到了韩信的犹豫和恐惧。
悲壮结局:用生命成全兄弟的“忠义两全”!
钟离眜是一个聪明人,更是一个骄傲的人。
他看到了韩信的困境,也看透了自己的命运。
他明白,自己已经成为刘邦用来测试韩信忠诚度的“试金石”。
无论韩信交不交人,刘邦都不会放过自己。
甚至,自己的存在,会给好友韩信带来灭顶之灾。
于是,他做出了最后一个决定。
他找到了韩信,对他说了一番肺腑之言(大意):
“汉帝之所以不敢动你,就是因为我在你这里。他怕我们联手造反。如果你现在抓了我去向皇帝献媚,我今天死,你明天也就亡了!”
这番话,既是提醒,也是绝望的控诉。
说完之后,这位一生为项羽尽忠的将军,为了不拖累朋友,也为了保全自己最后的尊严,在韩信面前拔剑自刎了。
他用自己的死,替韩信做出了选择,也试图为韩信消除刘邦的猜忌。
吃瓜总结——
钟离眜的一生,是一场“忠义”与“时运”的悲剧性碰撞。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
1. 跟对老板很重要:项羽是个好哥们,但不是个好老板。
2. 能力再强,也抵不过大势:个人努力在历史进程面前很渺小。
3. 职场友谊有时很脆弱:尤其是在涉及核心利益和政治站队时。
4. 有时候,牺牲是自己唯一的主动权:他用自杀,扞卫了最后的尊严。
5. 他的死,并未换来韩信的平安:韩信最终也没逃过“兔死狗烹”的下场。
这让钟离眜的牺牲,更添一抹悲凉。
钟离眜,这位西楚的忠臣,韩信的挚友,用他的生命,为那个英雄辈出、又残酷无比的时代,写下了一个充满遗憾的注脚。
他或许不是最耀眼的名将,但他的忠义与悲情,却值得被铭记。
喜欢历史脱口秀:从三皇五帝到溥仪请大家收藏:(m.20xs.org)历史脱口秀:从三皇五帝到溥仪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