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年已七十多岁的陈蕃,闻讯后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拔刀突入承明门,高呼“大将军忠以卫国,黄门反逆,何云窦氏不道邪?”
最终寡不敌众,被俘杀害。
“三君”的陨落,标志着清流士大夫通过合法手段从内部革新政治的努力彻底失败。
宦官集团赢得了这场宫廷政变的胜利,随之而来的是更加疯狂和残酷的报复。
169年,宦官侯览指使人诬告张俭(“八及”之一)与同乡结党谋反。
借此由头,大宦官曹节趁机怂恿灵帝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对党人的大清洗。
这就是第二次党锢之祸。
这一次,手段更为酷烈。
李膺、杜密、范滂等百余人被下狱处死。
所有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只要有官职的,全部免官禁锢,牵连者达六七百人。
全国上下,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
面对死亡,党人们展现出的不是恐惧,而是一种以身殉道的悲壮与从容。
? 李膺:在第二次党祸中,有人劝他逃走。
他说:“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
主动赴狱而死。
? 范滂:更是感人至深。
他主动投案,与母亲诀别。
其母深明大义,说:“汝今得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范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路旁行人闻之,莫不流涕。
这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通过《后汉书》的记载,深深烙印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里。
他们或许在政治上失败了,但在道义上,他们赢得了千秋万世的敬仰。
党锢之祸前后持续二十余年,直到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东汉朝廷为了团结一切力量,才不得已解除党锢。
但此时,帝国的根基已被彻底蛀空,清流的力量也元气大伤。
“党人”的悲剧,是理想主义在绝对权力和黑暗现实面前的悲剧。
他们试图用儒家的道德准则去对抗一个已经彻底体制化的腐败系统,无异于以卵击石。
然而,他们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次失败的政治抗争。
1. 塑造了士大夫的精神品格:“清流”的风骨,成为后世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腾。
每当王朝末世、奸佞当道时,总会有人以李膺、陈蕃、范滂为榜样,挺身而出,抗争到底。
2. 加速了东汉的灭亡:这场大清洗彻底割裂了皇权与士大夫阶层的关系,使朝廷失去了最后一批有能力、有威望的忠贞之士,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和三国鼎立埋下了伏笔。
3. 留下了不灭的理想之光: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证明,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价值,高于个人的生死荣辱。
这种“道高于势”的信念,是中华文明能够屡经磨难而不堕的重要精神支柱。
“党人”或“清流”,他们是一群在注定沉没的巨轮上,依然试图恪尽职守、直至最后的守望者。
他们的身影,在东汉帝国的落日余晖中,被拉得无限悠长,成为历史天幕上一道永不磨灭的、悲壮而璀璨的星光。
喜欢历史脱口秀:从三皇五帝到溥仪请大家收藏:(m.20xs.org)历史脱口秀:从三皇五帝到溥仪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