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成王败寇思想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商朝灭亡后,周朝取而代之成为了统治王朝,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为了彰显自身取代商朝的合理性与正义性,周朝以及后世的一些史家在分析商朝灭亡原因时,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大纣王以及妲己等人的负面行为,把商朝灭亡的责任归结到他们身上。对于妲己而言,她不过是处在权力更迭过程中的一个牺牲品罢了,因为人们更愿意相信是纣王被她这个 “红颜祸水” 迷惑,才做出诸多昏庸无道之举,进而导致了商朝的覆灭,这样一来,周朝的兴起就仿佛是顺应天命、替天行道了。
再者,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影响着人们对于妲己的看法。在那个迷信盛行的时代,一旦出现天灾人祸或者王朝动荡等情况,人们总会寻找一些超自然的、神秘的解释,而将妲己描绘成狐妖附身,就恰好符合了这种思维模式。人们更倾向于相信是妖邪作祟,通过妲己这个媒介扰乱了商朝的正常秩序,使得纣王失去心智、荒淫暴虐,从而让整个国家陷入混乱,走向灭亡,这样的解释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下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也使得妲己的负面形象不断被强化,最终背上了本不该由她背负的沉重 “黑锅”。
文学创作影响
文学作品在妲己 “背锅侠” 形象的固化过程中,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其中《封神演义》的影响力尤为突出。
《封神演义》这部明代神魔小说,以其奇幻的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深受大众喜爱,流传甚广。在这部小说里,妲己被刻画成了一个被狐妖附体的妖姬形象,她受女娲之命进入纣王王宫,去惑乱君心以助武王伐纣,同时又被描述成有着诸多残忍恶行的女子,比如怂恿纣王设置炮烙之刑、残害比干等忠良之士、建造酒池肉林供自己和纣王享乐等等。小说通过生动的文字描述,将妲己的这些恶行一一展现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对她的恶劣行径印象深刻。
随着《封神演义》的广泛传播,它所塑造的妲己形象也逐渐深入人心,无论是市井百姓,还是文人墨客,都对这个祸国殃民的妲己形象耳熟能详。后世很多以封神故事为蓝本的文学创作、戏曲演绎以及影视改编等,大多都沿用了《封神演义》中对妲己的这一形象设定,不断对其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进一步强化了大众对于妲己背负诸多罪责这一设定的认同感,使得妲己 “第一背锅侠” 的形象在人们的观念中愈发根深蒂固,难以改变。久而久之,大众普遍接受了妲己就是那个导致商朝灭亡、罪大恶极的 “红颜祸水” 这一说法,而很少去质疑其背后的真实性以及合理性了。
妲己 “背锅” 现象的反思
对女性形象的不公定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种颇为不公的现象,那就是将王朝的兴衰成败一股脑地归咎于女性,妲己便是这其中典型的 “背锅侠”。古代社会长期处于男权统治之下,男性掌控着政治、经济等诸多重要领域的话语权,而女性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王朝出现问题时,人们似乎习惯性地不愿深入去剖析背后复杂的权力结构、政治制度等深层次原因,而是简单粗暴地将责任往女性身上推。
就拿妲己来说,她本是有苏国诸侯之女,因部落战败被献给纣王为妃。可仅仅因为纣王对她宠爱有加,她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政事,便违背了当时 “妇道” 准则,被众人视作祸乱朝纲的源头。然而,一个国家的兴衰怎可能仅仅取决于一个女子呢?商朝历经六百多年,到纣王时期已存在诸多内部矛盾,比如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阶层矛盾日益尖锐,对外频繁征战也使得国力损耗、百姓生活困苦等。但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却常常被忽视,人们更愿意相信是妲己凭借美貌蛊惑了纣王,让其丧失心智,做出荒淫无道、暴虐百姓的行为,进而导致了商朝的覆灭。
这种将女性与王朝兴衰简单关联的做法,在诸多历史与文学记载中屡见不鲜。像夏朝的妹喜、周朝的褒姒等,她们都和妲己一样,被定义为 “红颜祸水”,成为了那个时代王朝覆灭的 “替罪羊”。而且,一旦女性被冠上这样的标签,她们的形象往往就被片面地、极端地丑化。妲己被描述成赏罚随心、心狠手辣,面对炮烙之刑等残酷场景还能无动于衷甚至以此为乐的恶女子;褒姒则因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被刻画成故意魅惑周幽王、不顾国家安危的祸国之人。
可事实上,这些女性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或许只是身不由己的个体。她们身处宫廷权力的漩涡之中,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掌控局势的能力,却要背负起整个王朝覆灭的骂名,实在是有失公允。我们应该摒弃这种传统的、带有偏见的观念,以更加客观、全面的视角去看待像妲己这样的历史女性形象,去深入挖掘她们背后所处的真实历史环境,还原她们更为真实的面貌,而不是让她们继续在历史的尘埃中无辜地背着沉重的 “黑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