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将怀嬴送回娘家,然后重新下聘礼,正式迎娶。秦穆公见重耳如此,心中大悦,认定重耳识大体,能为秦国所用,便全力支持他回国夺权。
此时,晋怀公为巩固地位,下令让跟随重耳逃亡之人即刻返回,否则以叛国罪论处,还威胁杀其全家。狐突之子狐偃、狐毛皆追随重耳,晋怀公劝狐突召回儿子,狐突严词拒绝:“我只教会他们对主君尽忠,没教他们不忠不义。” 晋怀公怒而杀狐突,此举令晋国大臣看清其为人,纷纷密谋迎接重耳回国。
公元前 637 年,重耳在秦国站稳脚跟,诸多仰慕他的晋国旧臣前来投奔,人才汇聚。同年十二月,秦国三千甲士护送重耳一行返回晋国。晋怀公派军抵挡,然将士们深知重耳才是众望所归,纷纷倒戈。重耳顺利渡河,进入曲沃。
重耳归国后,即位为晋文公。他念及舅舅狐偃多年追随与辅佐之功,又恐其心生疑虑,拿起玉璧发誓:“回去之后,若不和舅舅共享江山,就让河伯来收拾我!” 言罢,将玉璧投入河中,以明其志。
而晋怀公在大势已去后,逃至高粱,不久被晋文公派人杀死。晋文公开启了晋国的新篇章,在他的治理下,晋国尊王攘夷,内外整饬,败楚城濮,奠定了霸业根基。此后数年,秦晋两国相安无事,维持着表面的和平,实则暗流涌动,双方皆在为日后的发展布局,“秦晋之好” 也在这复杂的局势下,继续书写着它充满变数的历史。
七、秦晋后续:合作与争斗的延续
晋文公即位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晋国国力蒸蒸日上。他心怀称霸之志,对内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对外尊王攘夷,扩充疆土。在城濮之战中,晋文公以卓越的谋略大败楚军,一举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诸侯纷纷归附,晋国威名远扬。
此期间,秦晋两国表面上维持着相对和平,实则暗潮涌动。秦国虽曾助力晋文公上位,却始终未放弃东进中原、称霸诸侯的野心。而晋文公深知秦国的心思,在发展自身实力的同时,对秦国亦有所防备。
公元前 628 年,晋文公病逝,晋国举国哀悼。秦穆公认为时机已至,欲趁机东进,拓展势力范围。此时,郑国大夫杞子向秦穆公密报:“郑国北门的守卫由我掌管,若秦军前来偷袭,郑国必破。” 秦穆公心动不已,不顾蹇叔、百里奚等老臣的劝阻,执意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领率军出征,千里奔袭郑国。
当秦军行至滑国时,郑国商人弦高机智应变,佯装郑国使者,以十二头牛犒劳秦军,暗示郑国已早有防备。孟明视等将领见状,误以为郑国已洞悉其计划,偷袭难以成功,又恐归途被晋军截断,遂决定放弃攻打郑国,转而攻灭滑国后班师回朝。
晋襄公听闻秦军东进,且未经晋国允许擅自过境,大怒,在大臣先轸的力主下,决定出兵截击秦军。晋军在崤山设伏,此地地势险要,两山夹一谷,秦军归途必经于此。待秦军进入埋伏圈,晋军居高临下,四面出击,秦军顿时陷入绝境,死伤无数,三位将领皆被生擒。
秦穆公得知秦军惨败,痛心疾首,却并未气馁。他身着素服,亲赴郊外迎接败军之将,自责道:“是寡人之过,使诸位受辱。” 仍对孟明视等人予以重用,让他们继续执掌兵权,以图复仇。
公元前 625 年,孟明视再次率军伐晋,欲一雪前耻。晋军早有防备,双方激战于彭衙,秦军再度败北。孟明视深感愧疚,然秦穆公不离不弃,给予他充分信任与支持。
次年,孟明视率秦军卷土重来,他吸取前两次教训,精心筹备,秣马厉兵。秦军士气高昂,渡过黄河后,孟明视下令焚毁船只,以示决一死战之心。此次秦军攻势迅猛,连克晋国数城,晋军避其锋芒,坚守不出。秦穆公亲至崤山,掩埋秦军将士尸骨,祭奠亡灵,秦军士气大振。周边小国见状,纷纷归附秦国,秦国威望渐升,虽未能彻底击败晋国,却也让晋军不敢小觑,秦晋之间的争斗自此进入白热化阶段,两国恩怨在血与火的交织中延续,“秦晋之好” 彻底沦为历史的尘埃,只留下后人对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无尽感慨与沉思。
八、结语:透过野史看历史真相
野史中的 “秦晋之好”,褪去了那层华丽的外衣,裸露出的是满是算计的利益纷争,婚姻在权力的棋局中沦为工具,人性在欲望的驱使下扭曲变形。秦穆公的雄心、晋献公的权谋、晋惠公的背信、重耳的隐忍……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演绎着悲欢离合,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在那遥远而又真实的过去,每一次政治联姻背后,是无数人的命运被裹挟,是血与泪交织的挣扎,是国与国之间永不停息的较量。这一段段充满波折的历史故事,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与利益的复杂纠葛,让后世之人在回首时,能洞察那深藏于历史褶皱中的真相,感慨万千。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