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225 年,秦王嬴政在扫灭韩、赵、魏三国后,将目光投向了楚国。他问年轻将领李信,攻打楚国需要多少兵力。李信自信满满地回答:“不过二十万人。” 而老将王翦则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嬴政觉得王翦过于保守,便任命李信为大将,蒙武为副将,率领二十万秦军南下伐楚。
李信率军攻打平舆,蒙武攻打寝丘,起初,秦军进展顺利,接连获胜。李信又攻克了鄢郢,随后引兵西进,准备与蒙武在城父会师。然而,他低估了项燕的军事才能和楚军的抵抗意志。项燕率领楚军,紧紧地跟在李信的后面,三天三夜不停宿休息,终于找到了秦军的破绽。他抓住时机,发起了猛烈的反击,大破李信的军队,攻入秦军的两个营地,斩杀了七个都尉。李信率领残部狼狈地逃回秦国,这一战,让秦国遭受了重大的挫折,也让项燕声名远扬。
李信的失败,让秦王嬴政意识到楚国并非轻易可灭。他亲自前往王翦的家中,向王翦道歉,并恳请他出山挂帅。王翦坚持自己的主张,要求率领六十万大军出征。秦王嬴政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公元前 224 年,王翦率领六十万秦军,浩浩荡荡地向楚国进发。
王翦深知楚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楚军实力不容小觑。因此,他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战略,步步为营,逐渐向楚国腹地推进。项燕则率领楚军,在秦军的前进道路上进行顽强的抵抗。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一时间陷入了僵持的局面。
为了打破僵局,王翦决定采用以逸待劳的计策。他命令秦军坚守营垒,拒不出战。无论楚军如何挑衅,秦军都不为所动。同时,王翦让士兵们每天休息、洗沐,享用好的饮食,安抚慰问他们,以保持秦军的士气和体力。而楚军则由于长期在外作战,得不到有效的补给和休息,士气逐渐低落。
就这样,双方对峙了一年之久。项燕见秦军始终不出战,误以为秦军没有进攻的意图,于是决定率军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立即下令秦军出击。秦军如猛虎下山般,向楚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楚军由于毫无防备,顿时陷入了混乱。秦军乘胜追击,大败楚军。
项燕率领残部退至蕲南,试图组织力量进行最后的抵抗。然而,秦军的攻势太过猛烈,楚军已无力回天。在秦军的重重包围下,项燕深知楚国的命运已无法挽回。他不愿做秦军的俘虏,于是拔剑自刎,以死来扞卫自己的尊严和楚国的荣誉。
项燕的死,标志着楚国的彻底灭亡。他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成为了楚国人民心中永远的骄傲。他的孙子项羽,在秦末的乱世中崛起,继承了他的遗志,率领楚军与秦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虽然项羽最终未能完成复国的大业,但他的英勇表现和传奇经历,同样被后人所铭记。
武安君的悲剧共性与背后原因
回顾这四位武安君的一生,他们的悲剧结局有着诸多共性。苏秦身佩六国相印,合纵联盟的主导者,其影响力之大,足以左右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白起一生征战,杀敌无数,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不世之功,他所率领的秦军,让六国闻风丧胆;李牧作为赵国的名将,无论是抗击匈奴还是抵御秦国,都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是赵国的中流砥柱;项燕则是楚国的最后希望,他在楚国面临灭亡之际,挺身而出,试图挽救楚国的命运。他们无一不是手握重权,在各自的国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正是这种功高震主的地位,让他们成为了君主眼中的威胁。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君主们对于权力的掌控欲望也极为强烈。当臣子的功绩和威望超过了君主,就很容易引发君主的猜忌和不安。苏秦的合纵联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秦国的扩张,但也让各国君主对他的权力产生了忌惮;白起在长平之战后,声望达到了顶点,这让秦昭襄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害怕他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李牧在赵国屡立战功,成为了赵国的军事支柱,却也因此遭到了赵王迁的猜忌,最终被奸臣所害;项燕在楚国的威望和影响力,同样让楚王对他有所防备,在关键时刻无法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此外,他们还深陷于复杂的政治斗争之中。在战国时期,各国的朝堂之上,党派林立,利益纷争不断。武安君们作为朝廷中的重要人物,不可避免地会被卷入这些政治斗争的漩涡。苏秦在齐国为燕做间谍,引起了齐国大夫的嫉妒和怨恨,最终被刺杀身亡;白起与范雎之间的矛盾,源于两人在政治利益上的冲突,范雎担心白起的功劳会威胁到自己的相位,于是在秦昭襄王面前进谗言,导致白起被赐死;李牧则是被赵国的奸臣郭开所陷害,郭开为了一己私利,收受秦国的贿赂,在赵王迁面前诬陷李牧谋反,最终导致李牧被杀;项燕在楚国与其他将领之间可能也存在着权力斗争和利益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军事决策和指挥,最终导致楚国的灭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