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随着战斗的持续进行,李陵的部队逐渐陷入了困境。匈奴军队不断增兵,对他们进行围追堵截。李陵深知己方兵力有限,难以与匈奴的强大骑兵长期抗衡,于是决定且战且退,按照事先的部署,将匈奴单于引向正南方的汉匈边界,希望能够在靠近汉朝边塞的地方得到支援。
在撤退的过程中,李陵的部队面临着重重困难。匈奴骑兵凭借其机动性,不断发起攻击,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李陵的部队还面临着粮草和箭矢短缺的问题。尽管如此,他们依然顽强抵抗,每一名士兵都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他们的英勇表现让匈奴军队也对他们敬畏三分,匈奴单于甚至一度产生了退兵的想法。
然而,就在李陵的部队即将突出重围,距离汉朝边塞遮虏障仅剩下一百多里的时候,意外发生了。李陵军中有一个名叫管敢的军侯,因为被校尉所侮辱,心怀怨恨,逃到了匈奴军中。他向匈奴单于透露了李陵部队的真实情况,称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而且弓矢快要用尽了。这一消息让匈奴单于顿时信心大增,他立即命令骑兵向汉军发起更加猛烈的进攻。
匈奴军队切断了李陵的退路,并从山上把大石头滚到峡谷中,汉军伤亡惨重,行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此时,李陵的部队已经弹尽粮绝,士兵们手中没有兵器,只能用战车的车辐当兵器,军吏们则拿着短刀应战。在这种绝境下,李陵深知大势已去,他换上便衣,独自走出营来,试图手擒单于,但最终未能成功。回到营地后,他长叹道:“兵败,死吧!” 军吏们纷纷劝他暂且投降,日后再寻找机会回归汉朝,但李陵坚决拒绝,他认为自己如果不死,就不算大丈夫。
最终,在匈奴军队的重重包围下,李陵感到自己实在没有脸面再去见汉武帝,无奈之下,他选择了投降匈奴。李陵的投降,让汉武帝感到无比愤怒和失望,也让整个朝廷为之震惊。
(二)司马迁的辩护与汉武帝的震怒
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汉武帝勃然大怒,满朝文武官员也纷纷指责李陵的罪过。在这个时候,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与李陵虽然平日里交往并不密切,但他深知李陵的为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在司马迁眼中,李陵有着国士的风范。
司马迁一方面出于对李陵的了解和同情,另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大臣。他在汉武帝面前,尽力为李陵辩护。司马迁认为,李陵此次出征,只率领了五千步兵,却深入匈奴腹地,孤军奋战,面对数万匈奴骑兵的围攻,仍然杀伤了大量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李陵仍然奋勇杀敌,他的英勇表现,即使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然最终投降,但他所杀伤的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他之所以不死,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
然而,司马迁的这番辩护之言,却触怒了汉武帝。在汉武帝看来,李陵作为汉朝的将领,投降匈奴是不可饶恕的罪行,他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汉朝的尊严和权威。而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不仅是对李陵的偏袒,更是对自己决策的质疑和指责。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在暗示他派遣李广利出征是错误的决策,而且没有给予李陵足够的支持和后援,才导致了这场惨败。此外,司马迁在辩护中还提到了李广利,这让汉武帝更加不满。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汉武帝一直希望李广利能够在战场上建立功勋,从而提升李家的地位。而司马迁的言辞,似乎在暗示李广利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没有在战场上给予李陵有效的支援。
汉武帝盛怒之下,认为司马迁是在为李陵开脱罪责,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为了迎合汉武帝的心意,对司马迁严刑审讯,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但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在狱中,司马迁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 然而,在那个皇权至上的时代,他的声音显得如此微弱。最终,司马迁因 “诬上” 大罪,被判处了死刑。后因汉朝的刑法规定,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 “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接受 “腐刑”,这一残酷的刑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
三、背后隐情剖析
(一)司马迁的性格与为官理念
司马迁出生于史官世家,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深受父亲司马谈的影响。司马谈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继承家族的传统,成为一名优秀的史官。司马迁也不负父亲的期望,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还培养了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的性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