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之战的失败,让王莽政权陷入了绝境。绿林军乘胜追击,迅速向长安进军。同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逃到了渐台。渐台位于未央宫沧池中,四面环水,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王莽带着他的公卿大夫等千余人逃到这里,妄图凭借渐台的险要地势,做最后的抵抗 。然而,绿林军很快就包围了渐台,他们从四面八方向渐台发起了攻击 。王莽的士兵们纷纷投降,最后只剩下王莽一人 。在混乱中,王莽被商人杜吴所杀,校尉公宾就砍下了王莽的头颅 。王莽的尸体被乱刀分尸,他的头颅被悬挂在宛城的闹市中示众,百姓们纷纷前来观看,有人甚至将他的舌头割下来吃掉,以泄心头之恨 。
王莽的新朝,从公元 8 年建立,到公元 23 年灭亡,仅仅存在了十五年的时间,便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灰飞烟灭。新朝的短命,有着诸多深层次的原因。首先,王莽的篡位行为违背了古代社会正统的皇权更替原则,在父死子继的皇权传承制度下,他私自篡权被世人视为大逆不道,这使得他的政权从一开始就缺乏合法性和稳定性,没有得到百姓和权贵的广泛支持 。其次,王莽的改革措施过于激进且脱离实际,虽然旨在解决西汉后期以来的社会问题,但却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导致国库亏空,同时也损害了权贵阶层的利益,引发了他们的强烈不满和反抗 。再者,新朝时期政治腐败严重,官员贪污受贿成风,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此外,王莽家族内部的纷争和权力斗争也加剧了新朝的动荡,使得政权无法稳定下来 。
王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争议。他出身名门,却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手段登上了皇位;他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社会危机,却最终导致了新朝的灭亡。他的故事,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段独特篇章,引发了后人无尽的思考和探讨 。
千秋功过:历史对王莽的多元评价
王莽的一生充满了争议,自他离世后,人们对他的评价就褒贬不一,犹如一幅色彩斑斓却又错综复杂的历史画卷,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中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在古代,史学家们大多以 “正统” 观念为圭臬,将王莽视为篡位的 “巨奸”。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对王莽的评价可谓毫不留情,他认为王莽 “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肆其奸匿以成篡盗之祸”“毒流诸夏”,并断言 “自书传所载乱臣贼子,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 。在班固眼中,王莽出身外戚,却凭借阴谋诡计夺取汉室江山,其行为违背了儒家所倡导的君臣大义和正统观念。这种观点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古代主流的评价基调。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此诗以周公和王莽为例,暗示王莽在篡汉之前的谦恭不过是伪装,一旦大权在握,便露出了真面目,进一步强化了王莽的奸臣形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思想的解放,近代以来,一些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王莽,对他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胡适先生率先站出来为王莽平反,他称赞王莽是 “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对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和废奴三大政策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胡适看来,王莽的这些政策具有前瞻性和进步性,体现了对社会公平和民生的关注,与现代社会主义的理念有着某种契合之处。我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也认为,以汉朝为出发点,将王莽的优点全部用一个 “伪” 字掩盖的历史评价有失公允 。他指出,王莽本身博学多才,礼贤下士,孝敬母亲及寡居的嫂嫂,地位越高却对人越谦虚,且自己与家人的生活始终接近清贫。从这些行为来看,很难将王莽简单地定义为一个作伪之人。吕思勉还认为,王莽改制是中国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变,他的行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从先秦以来仁人志士的公意,无论成败,都不应仅仅归咎于王莽一人 。
此外,还有一些史学家认为王莽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翦伯赞先生在《中国史纲》中指出,王莽改制 “要将当时矛盾百出的社会经济制度加以改良”,肯定了王莽改革的动机和意图 。何兹全先生则认为,王莽是个改良主义者,他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一般人民的利益,比起当时黑暗的统治者,王莽是比较进步的 。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王莽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使我们对王莽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当然,近代也有不少史学家对王莽持否定态度。钱穆先生说:“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治。” 他认为王莽的改革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实际,缺乏对现实政治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李鼎芳先生则认为,王莽是一个政治投机家,他以改良主义、复古主义作掩护,进行政治投机勾当,其改制是想把历史拉回头的复古行径 。李晴、张志哲等人将王莽改制的内容概括为四种情况:无关国计民生,毫无实际意义的;倒行逆施,违反历史规律的;实际办不到、行不通的;与民争利、夺民生计的 。他们据此认为,王莽根本不是一个有胆识的改革家,而是十足的皇帝迷和野心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