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由王匡、王凤、马武率领,向北进入南阳郡,称 “新市兵”;另一支由王常、成丹率领,向西南进入南郡,号称 “下江兵” 。七月,新市兵进攻随县(今湖北随县),得到了平林(湖北随县东北)人陈牧、廖湛等人领导的平林兵的积极响应。平林兵与新市兵合兵一处,相互配合,共同作战,声势愈发壮大。尽管遭受了瘟疫的沉重打击,但绿林军并没有被打倒。他们在不同的地区继续发展壮大,为推翻王莽政权而不懈努力着 。
赤眉风云:泰山下的正义狂飙
樊崇举义,泰山响应
天凤五年(公元 18 年),琅琊(山东诸城东南)大地同样被饥荒的阴影所笼罩,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樊崇,这位出身贫寒却心怀正义的勇士,看到乡亲们在饥饿与压迫下苦苦挣扎,心中燃起了愤怒的火焰。他再也无法忍受这种不公的命运,毅然挺身而出,率领着一百多名饥民在莒县(山东莒县)揭竿而起,点燃了赤眉起义的烽火 。
他们以泰山为根据地,凭借着泰山的险峻地势,与官府展开了顽强的对抗。泰山,这座巍峨耸立的名山,成为了他们的天然屏障,为他们提供了庇护之所。附近的农民们听闻樊崇起义的消息,纷纷响应,他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扶老携幼,投奔到樊崇的旗下 。这些农民们虽然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但他们的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斗志。仅仅一年的时间,樊崇的队伍就迅速发展到了万余人,成为了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
次年,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等也聚众数万人,一起归附了樊崇。这些人各具才能,他们的加入,为起义军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吕母死后,其众人也加入到了樊崇的起义军中 。吕母的队伍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他们的到来,使得起义军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起义军不断发展壮大,他们的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到了沂蒙山区。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与官府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给王莽政权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
赤眉军虽然是一支农民起义军,但他们有着严明的纪律。他们没有文书、旌旗、部曲、号令,只是以言语相约束,共同遵守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 的纪律 。这种简单而有效的纪律约束,使得起义军内部秩序井然,团结一心。他们的组织形式也别具特色,内部分为三级组织:最高首领称 “三老”,其次为 “从事”,再次称 “卒吏”,彼此间称 “巨人” 。这种平等的称呼,体现了起义军内部的团结和互助精神,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
大战官兵,血染赤眉
赤眉军的迅速崛起,引起了王莽政权的极大恐慌。地皇二年(公元 21 年),王莽派大将景尚率领一队官兵前来围剿樊崇领导的起义军 。景尚自恃兵力强大,妄图一举消灭赤眉军。然而,他低估了赤眉军的实力和斗志。赤眉军在樊崇的带领下,与官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设下埋伏,打得官军措手不及。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赤眉军终于取得了胜利,将景尚杀死,给了王莽政权一个沉重的打击 。
王莽得知景尚被杀的消息后,暴跳如雷。他不甘心失败,又派遣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十万大军前来镇压赤眉军 。这十万大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是王莽政权的精锐之师。他们浩浩荡荡地向赤眉军扑来,妄图将赤眉军一举消灭。面对来势汹汹的官军,赤眉军毫不畏惧。他们深知,这是一场生死存亡的较量,只有勇敢地战斗,才能赢得生存的希望 。
地皇三年(公元 22 年)四月,双方在成昌(山东东平西)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这场战役,双方的兵力都在十万左右,是农民起义军与新莽政权第一次大规模的较量 。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赤眉军将士们个个奋勇争先,他们挥舞着手中的武器,与官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樊崇身先士卒,他手持长枪,冲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他的勇猛激励着每一位赤眉军将士,让他们更加坚定了战斗的决心 。
然而,官军毕竟人数众多,装备精良。在战斗初期,赤眉军陷入了困境。他们的阵地被官军突破,将士们伤亡惨重。就在这关键时刻,樊崇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他担心自己的部队与王莽的士兵混淆不清,于是令自己的部下都把眉毛涂红以相识别 。这个简单的办法,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赤眉军将士们看到自己的同伴都有着红色的眉毛,顿时士气大振。他们知道,自己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信念 。
在红色眉毛的激励下,赤眉军将士们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们重新组织起来,向官军发起了猛烈的反击。他们的攻击如狂风暴雨般猛烈,让官军难以抵挡。樊崇更是勇猛无比,他一枪刺中了王匡的大腿,王匡顿时鲜血直流,慌忙夺路逃命 。廉丹见势不妙,想要逃跑,却被赤眉军首领之一董宪追上,一刀斩杀 。官军失去了主帅,顿时陷入了混乱。赤眉军乘胜追击,将官军打得大败,歼敌无数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