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资治通鉴》的胡三省注觉得,这里的 “汴城” 应该是 “卞城”,就在鲁国卞县,这说法还挺靠谱。但卞城在东阿的东南方,估计是晋军一路 “推进” 的时候,卞城的燕军顶不住压力,开始朝着黄河边的东阿 “撤退”。荀羡带着晋军顺着泗水 “穷追不舍”,到了高平的时候,因为河道不通,只能 “人工开掘”,连通泗水和济水。巧的是,光水(洸水)正好是从西北方向来的支流,在高平附近注入泗水。从洸水上游往北开挖,就能连接到汶水,而汶水又是注入济水的。这么一改造,荀羡的舰队就可以从泗水,经过洸水、汶水,顺利驶入济水,直接把东阿的燕军赶到了黄河北岸。
前面咱们也说了,在东阿段,济水和黄河离得很近,中间还有个四渎口 “相连”。但荀羡本传里没说他进入了黄河,估计当时四渎口已经 “堵塞” 了。不过南方的舰船进入东阿段济水之后,要是疏通一下四渎口,进入黄河那也是 “分分钟” 的事儿。所以三年之后,晋军水师就已经能从泗水驶入黄河了!升平三年(359 年),燕军又来 “搞事情”,威胁河南地区。《晋书?穆帝纪》记载:“冬十月,慕容儁进犯东阿,东晋派遣西中郎将谢万驻扎下蔡,北中郎将郗昙驻扎高平,准备迎击,但东晋军队惨遭失败。”《晋书》的穆帝纪和荀羡本传都没提到晋军水师的动向,可《宋书》的《五行志》《天文志》却记得明明白白:晋穆帝升平三年…… 十月,北中郎将郗昙率领一万多人从高平出发,打算 “经略” 黄河、兖州地区;东晋还派遣将军诸葛悠带着水师进入黄河,但最后吃了败仗。《宋书》卷二十四《天文志二》写的是诸葛攸,《晋书》卷十三《天文志下》也沿用了这个说法。诸葛攸从兖州北上进入黄河,肯定是走的泗水 — 济水航道,这就说明到 359 年的时候,沟通黄河和济水的四渎口已经再次 “开通” 了。可惜啊,这次战役晋军还是输了,河济地区被前燕给 “占领” 了。一直到十多年后,桓温讨伐前燕的时候,又重新用上了这条航道。而这条由洸水、汶水改造而成的南北航道,也成功 “取代” 了东西向的荷水,成为沟通泗水与济水的 “新网红通道”!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