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人祸之下,百姓的生活陷入绝境。《资治通鉴》中记载:“关东饥馑,百姓流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许多农户为了活命,不得不卖掉子女,有的甚至把刚出生的婴儿扔到河里,因为“养不活,不如让他早点解脱”。而官府不仅不加赈济,反而催逼赋税更急——正如当时的诗人聂夷中在《咏田家》中所写:“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仙芝的起义,绝非偶然的“草莽作乱”,而是底层百姓对腐朽统治的绝望反抗。
王仙芝的出身,决定了他比普通农民更具反抗的勇气与组织能力。他生于濮州一个贫苦农户家庭,自幼丧父,靠母亲纺线织布勉强糊口。十五岁时,母亲病逝,无依无靠的王仙芝为了活命,加入了当地的私盐贩子队伍——这个在晚唐时期充满危险与反抗精神的群体。
为何是私盐贩子?这要从晚唐的盐铁官营制度说起。自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以来,盐便成为国家垄断的战略物资,唐朝也不例外。安史之乱后,朝廷为弥补财政亏空,对盐价一再加价:唐玄宗开元年间,盐价仅为每斗十钱;到唐德宗时,涨到每斗三百七十钱;唐僖宗时,更是飙升至每斗九百钱——相当于一户农民半个月的生活费。官盐价格昂贵,百姓根本吃不起,有的人家一年到头都吃不上盐,只能用咸菜汁代替,私盐便应运而生。
私盐贩子从盐场低价购盐,再偷偷运往各地贩卖,价格仅为官盐的一半,深受百姓欢迎。但朝廷为了维护盐税收入,对私盐贩子的打击极为残酷:《唐律疏议》规定,“贩私盐一石以上,杖一百;二石以上,徒三年;五石以上,绞刑”,连购买私盐的百姓也要受罚。为了对抗官府的追捕,私盐贩子们往往结成团伙,配备刀枪弓弩,甚至组建武装队伍。他们常年在山林、河道间穿梭,既要躲避官府的巡查,又要防备土匪的劫掠,逐渐练就了过人的胆识、精湛的武艺和严密的组织能力。
王仙芝加入私盐团伙后,很快就展现出过人的能力。他身材魁梧,力气大得能举起三百斤的盐袋,而且为人仗义,每次分盐钱时,总是把多的分给家境困难的兄弟;遇到官府追捕,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掩护大家撤退。有一次,他们的盐队在河南商丘附近遭遇官府围剿,差役们拿着弓箭围上来,眼看就要被擒,王仙芝抄起一根扁担,打翻了两个差役,又夺过一把刀,劈开一条路,带着兄弟们冲出了包围。这次事件后,王仙芝成了濮州一带私盐贩子的首领,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干。
在多年的盐贩生涯中,王仙芝走遍了山东、河南、安徽等地,亲眼目睹了百姓的疾苦与官府的残暴。他曾在河南开封遇到一个叫李大娘的农户,丈夫被差役打死,儿子被抓去当兵,家里只剩下她和一个六岁的孙女,为了活下去,李大娘只能靠捡别人扔掉的烂菜叶为生。王仙芝看在眼里,拿出自己卖盐赚的钱,给了李大娘一些粮食和碎银子,还帮她把死去的丈夫安葬了。这件事传开后,更多百姓知道了“濮州王大哥”是个敢跟官府作对、肯为穷人出头的好汉,有的百姓甚至主动给盐队通风报信,告诉他们官府的巡查路线。
同时,王仙芝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江湖好汉,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他起义伙伴的黄巢。黄巢是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出身盐商家庭,家境比王仙芝富裕,却也因贩卖私盐与官府结怨。黄巢自幼熟读诗书,文武双全,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因“宦官当道,科场腐败”屡试不第。一次落榜后,他在长安的客栈里写下《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字里行间,已透露出对晚唐统治的不满与反抗之志。
王仙芝与黄巢相识于一次私盐运输中。当时,王仙芝的盐队要把一批盐从山东运到安徽,途中要经过曹州,而黄巢是曹州一带的盐贩首领,负责护送盐队过境。两人在曹州的一家酒馆见面,刚聊了几句,就听到外面传来马蹄声——官府的巡查队来了。王仙芝刚要起身,黄巢却按住他,低声说:“别急,看我的。”只见黄巢让人把盐袋藏到酒馆后院的地窖里,又让伙计们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自己则拿着一壶酒,走到巡查队首领面前,笑着说:“官爷,辛苦了,喝杯酒暖暖身子?”首领本来想搜查,见黄巢态度恭敬,又得了好处,便挥挥手让队伍走了。
这次事件后,王仙芝与黄巢成了莫逆之交,经常一起商议“如何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王仙芝曾对黄巢说:“如今官府不仁,百姓受难,我们不能再只做私盐生意,总得为天下穷人做点什么。”黄巢则回应:“若有一日,你举旗反唐,我必率部相从。”这番对话,为后来两人合兵起义埋下了伏笔。乾符元年(874年)深秋,当濮州的饥民再次被官府逼得走投无路时,王仙芝知道,“做点什么”的时刻,到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