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一年四月十二,辰时的日头刚漫过紫禁城太和殿的琉璃瓦,殿内案上摊着沙盘、兵力册与民生簿,沉凝的议事气裹着窗外的风,悄悄落在四人肩头。
温体仁先开口,指尖按在民生簿上 “三十万流民” 的字样,语气发沉:“西安收复后,城内外流民加守军,每日耗粮两千石。孙传庭带的五万石粮虽解了燃眉,但算上后续安置流民的用度,撑到六月底已是极限。更糟的是西安以西诸县,闯军逼百姓留种纳粮,反抗者便烧屋掳人 —— 若只盯着打仗,这些百姓恐要被逼着投靠闯军,到时候贼势更盛,咱们的粮耗只会更重。”
徐光启俯身点向沙盘西侧 “子午道” 的标识,指腹在道旁的山林处画了圈:“眼下粮道倒不是走不通,子午道已打通,曹变蛟、周遇吉正清剿沿途残匪,漕粮从通州运到潼关后,走陆路经子午道送西安,顺畅是顺畅,但慢。往日漕船加陆路,二十日能到,如今子午道虽无匪患,可道窄难行,粮车日行不过二十里,比走渭水慢了近一半。咱们得规划后续的常粮道,总不能一直靠孙传庭带的五万石粮撑着,万一后续战事拖久,怕是要断顿。”
秦良玉的目光扫过沙盘上 “西安” 为中心的红旗,语气沉稳:“兵力倒是集中,西安城内城外,岳承嗣统着所有兵马 —— 他自己的一万五千精锐,孙传庭带来的两万京营,再加西安守城活下来的两万延守军,共五万五千人。但对面的贼军更多,李自成七万兵囤在陈仓,后金一万重骑加三万汉八旗守着巩昌,两军在渭水西岸呈掎角之势。现在要定的,是怎么用这五万五千人,先破哪一路的局。”
“先打弱的,把局拆解开。”
殿门处传来声音,朱由检快步走进来,手里攥着张折皱的密报,王承恩捧着檀木盒跟在身后。他没绕虚礼,径直走到沙盘前,先看了眼温体仁的民生簿,又接过洪承畴递来的兵力册,指尖在 “五万五千明军”“四万闯军流民”“三万后金汉八旗” 上依次划过,眉头先蹙了蹙,随即渐渐舒展。
“洪承畴,你先说闯军那四万流民,是真跟李自成一条心,还是被逼的?” 他抬眼问,语气比往日多了几分笃定。
洪承畴愣了愣 —— 往日陛下议事,多是先问 “粮够不够”“兵够不够”,今日竟先揪着 “流民心思” 问,连忙躬身回道:“回陛下,多是被逼的。锦衣卫探得,李自成在陈仓设了督战队,流民若不打仗、不纳粮,就杀他们的家眷。但这些人多是西安以西的百姓,心里念着故土,只要有活路,肯定不愿跟着闯军。”
“后金的汉八旗呢?” 朱由检又问,指尖点在沙盘上的巩昌。
“也是迫降的多。” 洪承畴继续道,“三万汉八旗里,两万是巩昌的降兵,一万是被掳的牧民,后金用他们看粮道、当炮灰,稍有不从就克扣粮饷,这些人心里本就有怨气。”
朱由检点点头,指尖在 “陈仓” 与 “巩昌” 之间画了道线:“这就是突破口。温体仁,你说流民要安置,那咱们就把‘活路’递到他们眼前 —— 让岳承嗣从子午道调些轻骑,去西安以西的村落,帮百姓把藏的粮运到东岸,再给流民发粮种,传话说‘归降明军,能回家种地,家眷也能团聚’。流民见跟着闯军是死,跟着咱们能活,自然会散。”
温体仁眼睛一亮,连忙接话:“陛下所言极是!臣这就拟令,让陕西的地方官配合,把粮种和安置地先备好,只要流民过来,立刻能安顿。”
朱由检又转向徐光启,指尖落在 “子午道” 上:“粮道慢的事,也能借着流民解决。徐光启,你让人从流民里挑些熟悉山路的青壮,帮着运粮 —— 他们熟路,能把子午道的日行路程提一提,而且给他们算工钱,既解了粮车慢的急,又能让流民有活干、有饭吃,一举两得。后续常粮道,等把闯军赶远了,再疏浚渭水,现在先靠子午道撑着。”
徐光启攥着笔的手顿了顿,随即在纸上飞快记下:“陛下想得周全!流民熟路,比咱们派的兵丁更懂子午道的捷径,说不定能把日行路程提到三十里,这样粮道就稳了。”
秦良玉这时补充道:“陛下,若流民散了,李自成的四万兵就没了,剩下三万精锐成不了气候;汉八旗若反了,后金的一万重骑也没了帮手。但咱们的五万五千人,得集中用,不能分兵 —— 岳承嗣统着所有兵,先派一万去陈仓外围,对着流民喊话招降,再派一万去巩昌,策反汉八旗,剩下的三万五千人守西安、护子午道,这样既稳妥,又能形成夹击之势。”
朱由检顺着她的话,指尖在沙盘上把 “五万五千明军” 分成三股:“你说得对,兵不能散。招降流民的兵,让岳承嗣派自己的精锐去,他们打了这么久,流民信得过;策反汉八旗的兵,让孙传庭带京营去,京营的旗号亮,能镇住场子;守西安和子午道的,用延守军,他们熟地形,能防闯军和后金偷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崇明之二创盛世大明请大家收藏:(m.20xs.org)崇明之二创盛世大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