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像一层浸了墨的纱,慢慢裹住西安城的飞檐与城墙。崇祯没回府衙,只让王承恩跟着,两人踩着青石板路往西城走。石板缝里还嵌着白日的余温,偶尔从巷口飘来几声犬吠,混着灾民断断续续的低语,倒让这残破的城多了几分活气。
走到一处断墙下,崇祯忽然停了脚,望着远处隐在暮色里的城楼,声音轻得像被风裹着:“承恩,你还记得吗?前世这时候,西安城早被李自成围得水泄不通了。城破那天,我在京里收到急报,说百姓们要么被闯贼掳走,要么就躺在街上……” 他话没说完,喉结动了动,指尖无意识地攥紧了袖口 —— 那袖口是周皇后临行前亲手缝的,针脚细密,还带着点家的暖。
王承恩跟在后面,眼眶早红了,却不敢让泪掉下来,只躬身轻声应:“陛下,前世的祸事早过去了。如今您亲自来陕境,兵士们卖命,百姓们也盼着您,西安城肯定守得住。” 他跟着崇祯这么多年,见惯了陛下重生后的刚毅,可偶尔流露的脆弱,总让他心里发紧。
崇祯轻轻 “嗯” 了一声,目光转回来,落在街边一个补鞋的老汉身上,话锋忽然软了:“对了,你前儿说锦衣卫查到宋应星的踪迹了?”
“回陛下,查到了。” 王承恩连忙回话,语气也放柔了些,“宋先生现在江西分宜县当教谕,听说当地官员不重用他,他又不愿同流合污,近来总关着门喝酒,有时候还对着《天工开物》的稿子叹气 —— 好好的经世之才,倒困在小县里了。”
崇祯叹了口气,抬头望向东南方向,夜色里能看见几颗亮起来的星子:“等咱们把陕境的事了了,我回朝就下旨召他来。你没读过他的书,里面写的犁怎么造、布怎么织,都是能让百姓吃饱穿暖的实在法子。如今要稳民生,缺的就是这样接地气的人。”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到时候你亲自去接,就说朕等着跟他聊种庄稼的事,别让他觉得朕是要他来做些虚头巴脑的官。”
王承恩连忙应下:“奴才记下了,定不让陛下失望。”
两人接着往前走,越往西城走,街面越显残破。断壁上还留着闯军攻城时的箭痕,有的院子塌了半边,只余下几根黑黢黢的梁木斜插在地上。偶尔能看见几户人家亮着灯,窗户纸破了洞,透出昏黄的光,像暗夜里的一点星火。
崇祯看着眼前的景象,眉头慢慢皱起来,脚步也慢了。正走着,忽然听见前面传来 “咚咚” 的声响,走近了才看见,是几个百姓在修屋顶 —— 一个老汉踩着梯子,手里攥着干枯的茅草,一个青年在下面递,还有个妇人抱着孩子,在旁边捡散落的草屑。
“慢着点,梯子晃,你扶稳些。” 崇祯没打招呼,径直走过去,从青年手里接过一捆茅草,踮着脚往梯子上递。那青年愣了愣,连忙伸手接了,嘴里连声道:“多谢这位官爷!您怎么还亲自动手?”
老汉也从梯子上探下头,笑着说:“官爷是来巡街的吧?辛苦您了!这屋子再不修,下雨就得漏,多亏了官爷先前给的粮草,咱们才有心思修房子。”
说话间,那妇人端着一碗粗茶走过来,碗沿有些缺口,却擦得干干净净:“官爷,天凉,喝口茶暖暖身子。俺家没啥好东西,就这碗热茶,您别嫌弃。”
崇祯接过茶碗,指尖触到温热的瓷壁,心里也跟着暖了。他喝了一口,茶味有些淡,却带着股清甜:“老人家,这茶比什么都好。” 他放下碗,蹲下来跟孩子打招呼,那孩子约莫四五岁,怯生生地躲在妇人身后,却偷偷探出头看他。崇祯从怀里摸出一颗糖 —— 是周皇后给他装的,说路上饿了吃,他一直没舍得 —— 递到孩子手里:“拿着吧,甜的。”
孩子看了看妇人,妇人点了点头,他才敢接过去,小声说了句:“谢谢官爷。”
这下院子里热闹起来,街坊四邻听见动静,也都围了过来。有个老头扛着锄头路过,见了崇祯,笑着说:“官爷您是京城来的吧?说话跟咱们陕地人不一样,却不拿架子。”
崇祯笑着应:“我也是来守西安的,跟大家一样。” 他坐在院门口的石阶上,跟百姓们闲聊起来 —— 老汉说,他家种了三亩地,用的还是前朝传下来的老犁,翻地慢,却也能长出好麦子;青年说,他以前在城里的布庄当学徒,闯军来了才回的家,等安稳了还想回去学织布;妇人则念叨,等孩子再大些,想送他去私塾,哪怕认几个字也好。
正说着,隔壁院子里走出几个身着军服的汉子,是归陕营的兵士 —— 他们刚帮屋主挑完水,裤脚还沾着泥,手里拎着空水桶。见了崇祯,一个络腮胡兵士笑着开口:“这位官爷,您也在啊?昨日俺跟着岳将军去渭水劫粮,那叫一个痛快!岳将军分兵绕后,把闯贼的粮道断了,俺们还编了顺口溜劝降,好多弟兄一听‘跟着明军有粮吃,跟着闯贼饿肚皮’,当场就把刀扔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崇明之二创盛世大明请大家收藏:(m.20xs.org)崇明之二创盛世大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