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一年五月初一的夜,西安城的风裹着渭水的湿意,像带着细沙似的刮在人脸上。西城的小巷里没了白日修补房屋的动静,却挤满了人 —— 归陕营的兵士敞着甲胄领口,露出汗湿的内衬;百姓们攥着没编完的草绳,或是抱着刚温好的粗瓷碗;连几个从京营跟来的文书,也忘了整理散乱的儒巾,都聚在巷口那棵歪脖子老槐树下,灯笼的光晃得每个人脸上都缠着愁绪,话题绕来绕去,总离不开白日城头那顿震得人心尖发颤的五十鞭。
“岳将军这五十鞭,打得比抽在咱自己身上还疼!” 归陕营的兵士赵二把手里的铁枪往地上一戳,枪尖扎进青石板缝里,溅起几点火星,“上月闯军攻外城,他带着咱在城头守了三天三夜,眼都没合过,渴了就抓把雪塞嘴里,饿了就啃干硬的麦饼,亲手斩了三个爬上城头的闯贼头目!如今倒好,就因为想打一仗,那位‘大人’一句话就把他打成这样,这往后谁还敢替朝廷卖命?”
旁边的张老汉蹲在地上,烟杆抽得 “滋滋” 响,烟锅里的火星明灭不定:“赵小哥,话也不能这么说…… 可岳将军是真护着咱啊。他刚从子午谷回来那阵,咱西城十户九空,粮缸比脸还干净,是他把自己的军粮分了一半给流民,还带着兵士帮咱修屋顶、垦荒地,这样的官,咱这辈子都没见过。如今他躺帅帐里下不了床,咱心里堵得慌。”
“堵有啥用?” 另一个兵士低着头,声音闷得像裹了棉花,“方才我听帅帐的兄弟说,岳将军现在连水都咽不下,要是他真带着叶家军北上抗金,咱西安城没了主心骨,李自成再打过来,咱这些人要么被砍头,要么被抓去当苦力,咋活啊?”
这话像块石头砸进水里,瞬间让喧闹的巷子静了下来。只有风吹灯笼的 “哗啦” 声在巷子里打转,有人偷偷抹了把脸,有人望着城头的方向,眼里满是慌神 —— 他们大多是陕西本地的子弟,或是河南来的流民,好不容易跟着明军守住西安,如今君臣闹僵,连唯一的指望都要走了,往后的日子,像被蒙上了一层黑布,看不见亮。
京营的文书刘先生推了推歪掉的儒巾,叹了口气:“唉,我昨日还听见京营的兵士私下议论,说‘那位大人’怕是真的怕了闯贼,跟南宋的赵构似的,就想偏安。要是这话传出去,军心怕是要散啊。”
“可不是嘛!” 旁边的文书接话,声音压得极低,“咱们从京城跟来,本是想跟着打胜仗,如今倒好,君臣反目,连岳将军这样的忠臣都受罚,这仗还怎么打?”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整齐的脚步声,不是兵士操练的杂乱,而是一种沉稳的、带着章法的节奏,还夹杂着腰间佩刀碰撞的 “铿锵” 声。众人抬头望去,只见一队身着玄色劲装的锦衣卫走在前面,为首一人身形挺拔,腰间绣春刀的刀柄磨得发亮,正是跟着崇祯亲赴陕境、武功高绝的小乙;中间跟着一人 —— 穿的还是昨日巡街时的玄色常服,衣角沾着点尘土,看着和普通官员没两样,可那队锦衣卫的架势,却让人不敢怠慢。
“是昨日来巡街的那位大人!” 有人先认了出来,下意识地往后退了退。赵二攥紧了手里的铁枪,张老汉也站起身,烟杆捏得发白 —— 昨日这位大人还和和气气地问过庄稼的长势,今日怎么带着锦衣卫来了?
那人慢慢走近,停在巷口,目光扫过聚在树下的人群 —— 有满脸皱纹的老人,有穿着补丁衣裳的妇人,有甲胄未卸的兵士,还有握着笔墨的文书,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 “不安”,甚至藏着几分 “怨怼”。他轻轻吸了口气,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让人不敢忽视的分量:“夜里风大,都早些回去歇着吧,别在巷口聚着了。”
“大人!” 张老汉壮着胆子上前一步,花白的胡子都在抖,“草民斗胆问一句,岳将军到底犯了啥错?他护着西安城,护着咱老百姓,就算有啥话说重了,也不至于挨五十鞭吧?如今他躺在帅帐里,连水都喝不下,您就真不心疼吗?”
赵二也跟着上前,声音里带着哭腔:“大人!没了岳将军,咱归陕营的弟兄都没心思练兵了!要是李自成趁这时候打过来,咱西城肯定守不住,到时候您就算后悔,也晚了!”
京营的文书们也围了过来,刘先生拱手道:“大人,如今军心浮动,流言四起,不少兵士都在说‘大人畏战’,若是再这么下去,怕是要生乱啊!求大人三思,好歹给岳将军一个说法,安了众人的心!”
那人没说话,只是微微抬了抬手。旁边的小乙立刻上前一步,声音清亮却带着威严:“陛下在此,尔等还不下跪?”
“陛、陛下?!”
这两个字像炸雷似的在巷子里响开,所有人都愣在了原地。赵二手里的铁枪 “当啷” 一声掉在地上,张老汉的烟杆也滑落在地,烟锅里的火星烫了手都没察觉。他们看着眼前这个穿着普通常服、衣角沾着尘土的人,再看看他身后肃立的小乙和锦衣卫,才猛然反应过来 —— 昨日巡街的 “大人”,竟然是当今圣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崇明之二创盛世大明请大家收藏:(m.20xs.org)崇明之二创盛世大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