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陆时砚。”他开口,声音比那天在花园里更低沉几分,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这学期由我来带《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教室,在每个人脸上停留片刻,仿佛在认识自己的学生。当他的视线落到第三排时,似乎微微停顿了一下。苏念心里一紧,下意识低下头假装整理笔记,耳尖却不争气地发烫。
“课程要求在教务处网站有详细说明。”陆时砚继续说道,语气平稳却自带威严,“我只强调两点:迟到三次取消考试资格,作业抄袭直接挂科。”
几句话简洁有力,气场全开。苏念不自觉地缩了缩脖子,突然有些后悔——这哪里是“有耐心”,分明是位气场强大的严师。
她注意到教室里静得落针可闻,每个人都全神贯注,生怕漏掉一个字。就连旁边那位刚才还滔滔不绝的历史系女生,此刻也正襟危坐,手中的笔已经准备好记录。
陆时砚转身在黑板上写下“物质文化史”四个大字,他的板书苍劲有力,与那份矜贵的气质形成有趣的反差。
“本学期我们将从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文化讲起,一直到明清时期的工艺品发展。”他的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显得格外清晰,“物质文化史研究的不只是器物本身,更是通过这些器物,去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他开始讲授第一节课的内容,从仰韶文化的彩陶讲到良渚文化的玉琮。令人惊叹的是,每一个知识点他都信手拈来,既有严谨的学术支撑,又不乏生动的趣闻轶事。
当他讲到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时,不仅详细讲解了其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还讲述了考古发现过程中的趣事。当他展示良渚文化玉琮的图片时,更是从玉料的开采、加工讲到纹饰的象征意义,让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古人制作和使用这些器物的场景。
苏念不知不觉中被吸引,连笔记都忘了记。她从未想过,冰冷的历史文物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陆时砚的讲课方式深入浅出,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讲得生动有趣,让她完全沉浸其中。
“玉器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特殊地位,”陆时砚拿起一支激光笔,指向投影屏幕上的玉璧图片,“《周礼》中记载:‘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玉器不仅是祭祀的礼器,更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
他的目光再次扫过教室,这次准确地落在了苏念身上:“请问后排那位同学,你认为为什么古人会选择玉作为礼器的主要材料?”
苏念猛地回过神,发现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她慌乱地站起身,大脑一片空白。余光瞥见林薇在另一边拼命使眼色,却完全无法理解她的意思。
她能感觉到自己的手心在冒汗,声音也不自觉地颤抖:“因、因为玉很珍贵?”她不确定地回答,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这个回答让她自己都觉得幼稚,恨不得立刻找个地缝钻进去。
陆时砚微微颔首,示意她坐下:“这是一个因素,但不全面。”他的语气平静无波,听不出是满意还是失望,“玉之所以成为礼器,不仅因为其稀有性,更因为其物理特性与古人的哲学观念相契合。”
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仁、智、乐、忠”四个字,然后解释道:“玉的温润质感象征仁德,其坚硬质地象征智慧,其清脆声音象征乐律,其瑕不掩瑜的特性象征忠贞。正如《礼记》所言:‘君子比德于玉焉’。”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扫过苏念,这次带着几分探究的意味:“这位同学,你是美术系的吧?不妨从审美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苏念再次站起身,这次她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我认为玉器的美感在于它的内涵与形式的统一。比如刚才展示的玉琮,外方内圆的造型不仅符合'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其上的神人兽面纹饰更反映了良渚人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
她越说越流畅,美术生的专业素养让她对形态和纹饰有着独特的敏感度:“这种将哲学观念物化为具体器物的能力,正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精髓所在。”
教室里一片寂静,苏念的心沉了下去,以为自己说错了什么。然而下一秒,陆时砚的唇角微微上扬:“很好的见解。你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物化',这正是物质文化研究的核心。”
他转向全班同学:“我们研究古代器物,不仅要看它是什么,更要理解它为什么是这样。每一件文物都是古人思想与情感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接下来的课堂上,陆时砚多次引用了苏念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深入阐释。苏念注意到,他的教学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善于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这让她想起了人民日报曾经发表的一篇关于教育改革的文章,其中强调:“好的教育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陆时砚的教学方式,恰恰体现了这一理念。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岁时予你请大家收藏:(m.20xs.org)岁时予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