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念的指尖轻轻抚过那些红色的批注,仿佛能透过清逸的笔迹,触摸到那位数十年前的女教师伏案书写时的思绪。那些原本静卧在书页间的文字,此刻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变得立体而鲜活起来。她仿佛能看到沈清荷站在讲台上,用清朗悦耳的声音讲授古典诗文,眉宇间是对文学的热爱;能看到她在校园的桂花树下漫步沉思,秋风吹起她旗袍的衣角;能想象她在灯下批改学生作业时认真的神情。这本笔记不再只是故纸堆里的旧物,而成了一扇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一个鲜活的生命曾经如何思考、如何感受。
她下意识地转头,想与陆时砚分享这份跨越时空的感动,却见他正举着手机,镜头悄悄对准了她和摊开的笔记本。被发现后,他非但没有窘迫,反而坦然地笑了起来,眼角泛起细小的笑纹。他将手机屏幕转向她。照片里,她微垂着头,神情专注而温柔,昏黄的灯光勾勒出她的轮廓,与那本承载着历史的笔记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背景是深色的展柜和模糊的老照片,整个构图仿佛一幅复古的油画。
“这样挺好,”他笑着说,声音里带着满足,“让我们喜欢的作者,也见证一下我们的校园时光。这份连接,就此定格了。”
苏念接过手机,看着屏幕上的影像,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被轻轻触动了。他总是这样,用细致入微的方式,将她的热爱与他们的当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创造出独属于他们的记忆。这种体贴入微的懂得,比任何直白的告白都更打动人心。
两人静静地流连在校史馆内,看了许多与沈清荷同时代的其他史料。有她参与编写的校本教材,纸页泛黄,封面简单;有校刊上她发表的短文,铅字排版,篇幅不长却充满灵气;还有她与其他教师的合影,照片上的人们笑容含蓄,目光清澈。每一件物品,都像一块拼图,逐渐拼凑出那位女作家在母校任教时期更为清晰、丰满的身影。陆时砚不时在旁边补充一些他从档案中了解到的轶事,比如沈清荷曾力主在课程中增加新文学的内容,曾资助过家境贫寒的学生,让那段尘封的历史愈发显得生动可信,人物形象也愈发血肉丰满。
不知不觉,暮色已然浓重,窗外的天空由橘红变为深蓝,最后一丝光亮也隐没了。当他们逛到校史馆僻静的后院时,天边只剩下一抹绛紫色的霞光,宛如一条华丽的绸带悬挂在天际。后院不大,青砖铺地,缝隙里长着茸茸的青苔。角落里伫立着一棵极为高大的桂花树,枝繁叶茂,苍劲虬曲的树干昭示着它的悠久年岁,想必它也曾沐浴过沈清荷时代的阳光雨露。此时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晚风拂过,树下便落了一层细密的、金黄的花瓣,宛如碎金铺地,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甜香,浓郁却不腻人。
陆时砚弯腰,从满地落花中仔细拾起一片形状完整、色泽鲜润的花瓣,动作轻柔地将其夹进苏念随身携带的那本散文集的扉页间,正好覆盖在作者签名之上。
“这样,也算是给这本书,添一份属于我们的纪念了。”他说道,声音融在温润的晚风里,格外温存。这个简单的动作,却仿佛是一个郑重的仪式,将此刻的感动、秋日的芬芳与跨越时空的文学共鸣,一同封印在了书页之中。
晚风习习,带着桂花的甜香与旧书特有的墨香,两种气息奇妙地融合,缠绕在两人周围。苏念轻轻靠向陆时砚的肩头,感受着那份踏实而稳定的温暖。她望着眼前这棵可能见证过沈清荷漫步沉思的老桂树,望着这座沉浸在历史中的校园,忽然觉得,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所承载的故事,因为有了身边这个人的陪伴和讲述,才变得如此具体、如此深刻,格外地动人心弦。文化的传承并非虚无缥缈的口号,它正体现在这些具体的物件、这些连接古今的场所,以及人与人之间愿意分享、理解和铭记的温柔瞬间里。一座学校的精神血脉,正是由一代代如沈清荷般的师者心血,和一代代如他们般的学子足迹,共同绵延书写而成的。此刻,他们仿佛也成了这漫长故事中的一部分,与过往的时光产生了真切的共鸣和回响。
夜色渐深,星子开始在天幕上闪烁。校史馆内的灯光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温暖,像一颗温柔的心脏,在校园的怀抱中静静跳动。陆时砚和苏念并肩走在返回的石板路上,身影被路灯拉长又缩短。他们谈论着沈清荷的文字,谈论着学校的往事,也谈论着未来的构想。那个傍晚在校史馆的发现,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久久不曾散去。它不仅加深了苏念对一位作家的理解,更让她对时间、传承和情感有了更深的体悟。而那本夹着桂花瓣的散文集,从此也承载了双重记忆——一个是属于文字的公共记忆,另一个则是属于他们二人的、私密而珍贵的时光印记。这印记,将随着每一次翻阅,重新变得鲜活。
喜欢岁时予你请大家收藏:(m.20xs.org)岁时予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