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旦进入自己熟悉的领域,语速便自然而然地流畅起来,眼中也渐渐恢复了平日里的那份自信与神采。“再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的古风题材网络游戏,或者是一些互动体验类的应用程序,它们常常会把一些传统的民俗节日,比如七夕乞巧、中秋拜月,或者是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比如皮影戏、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巧妙地改编并融入到游戏的主线剧情或者支线任务当中。玩家为了推进游戏,解锁新章节,就会主动去了解这些民俗知识,在娱乐和探索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接触并记住了传统文化。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其潜移默化的效果,有时候可能比单纯的书本知识灌输要好得多。”
她侃侃而谈,又举了几个近期市场上比较成功的文化跨界合作案例,分析其背后的传播逻辑和受众心理。包厢里的几位教授起初或许只是带着几分宽容和好奇倾听,渐渐地,神色都变得认真起来,不时微微颔首表示认同。张教授更是抚掌笑了起来,语气中带着赞赏:“有意思,真有意思!小苏说的这些案例,确实提供了一个我们平时在书斋里不太容易关注到的视角。年轻人的想法和喜好,果然是市场风向最直接的晴雨表。时砚啊,”他转向陆时砚,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说,“你这可真是捡到宝贝了!以后咱们这帮老家伙的研究要是再遇到什么瓶颈,钻了牛角尖,还真得多和小苏这样的年轻人聊聊天,换换脑子,说不定就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新思路来!”
苏念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脸颊泛起淡淡的红晕,下意识地转头看向陆时砚,正好对上他含笑的眼眸,那里面清晰地映着她的身影,盛满了毫不掩饰的欣赏与骄傲。他在桌下轻轻捏了捏她的手,那细微的动作仿佛在无声地说:“看,你做得非常好。”
饭局的后半段,随着几杯清茶下肚,气氛愈发轻松融洽。话题不知不觉从严谨的学术探讨,转向了更生活化的领域。李教授忽然叹了口气,聊起了自己刚上大学的儿子,语气里带着显而易见的无奈:“现在的这些年轻人啊,心思真是难猜。我家那小子,上了大学之后,跟我们的话是越来越少了。一回家就抱着手机电脑,不是打游戏就是追什么星,聊起那些游戏角色、明星动态头头是道,可一说到专业课、未来的规划,就蔫了,要么敷衍几句,要么干脆嫌我们唠叨。我说了他好几次,道理讲了一箩筐,他根本听不进去,还总说我们这代人不懂他们,有代沟。”
他这番话像是打开了某个闸门,其他几位家中同样有处于青春期或刚成年子女的教授也纷纷附和,你一言我一语地吐槽起自家晚辈的种种“叛逆”行径和让他们无法理解的兴趣爱好,言语间充满了关切与忧虑交织的无奈。
陆时砚一直安静地听着,没有急于加入讨论。直到众人的话语暂告一段落,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其实,我最近倒是有一点不同的想法。”他顿了顿,目光温和地扫过在座的同窗,“或许,与其站在我们的立场上,去强行纠正或者劝说,有时候,试着放下身段,主动去理解和走进他们的世界,效果可能会不一样。”他说话间,很自然地转过头,目光温柔地落在身边的苏念身上。
“就像念念,她喜欢逛热闹的夜市,喜欢去看一些独立乐队的现场演出,这些对我来说,原本都是非常陌生甚至会觉得有些嘈杂的环境。一开始,我也确实不太习惯。”他语气平和,带着回忆的意味,“但后来,我陪着她去了几次。在夜市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烟火气,还有年轻人那种鲜活蓬勃的生命力,和对生活最直接的热爱;在那些Livehouse里,我听到的也不仅仅是震耳的音乐,更有年轻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世界、对情感的思考和态度。”
他看向苏念的眼神里,带着一种显而易见的珍视。“我记得有一次,她带我去看一个没什么名气的小众独立乐队的演出。那个主唱,把李清照的几首词,用现代摇滚的方式重新谱曲演唱了出来。当时台下的观众,很多都是年轻人,他们跟着节奏摇摆,在高潮部分甚至会一起大声合唱那些千古流传的词句。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吵闹,而是一种强烈的、由内而外迸发出来的,对自身文化根脉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那种感染力,非常打动人。”他重新看向几位同窗,总结道,“所以我在想,有时候我们眼中看到的所谓‘不务正业’,或许恰恰是他们这一代人,用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在表达他们对生活、对文化、对这个世界最真挚的热爱。”
苏念安静地听着,心里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温热的暖流,缓缓蔓延至全身。她比谁都清楚,陆时砚本性喜静,习惯于秩序井然、安静清幽的环境。那些喧嚣的夜市和鼓点强劲的Livehouse,于他而言,最初绝对是一种挑战。可他不仅陪她去了,还如此细心地观察、思考,并在此刻,用这样一种充满理解与尊重的口吻,将他的感悟分享出来。他这番话,不仅仅是在宽慰几位为子女烦恼的教授,更是在用一种极其温柔而坚定的方式,默默地维护着她的世界,向所有人宣告,他尊重并深深珍视着她所热爱的一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岁时予你请大家收藏:(m.20xs.org)岁时予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