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的纽约,阳光穿过茱莉亚音乐学院哥特式建筑的彩绘玻璃,在走廊上投下斑斓的光影。
姜时愿站在宿舍门前,门卡“滴”的一声轻响,像是开启了新生活的序章。
“单人宿舍就是宽敞。”姜明远推着两个大行李箱进来,手指在墙上的隔音棉上敲了敲,“这隔音效果不错,你练琴到多晚都行。”
林文茵正往衣柜里挂衣服,每件衣服都带着重庆阳光的气息:“这件羽绒服要放在最外面,纽约冬天可比重庆冷多了。”
姜明远正往冰箱里塞从中国超市买来的速冻水饺,保鲜盒碰撞出清脆的声响:“要是练琴太晚,就热一盒当宵夜。”
“差点忘了,还有爷爷你奶奶准备的麻辣牛肉酱。还有姥姥姥爷让带的枣泥糕。”姜明远一边塞着东西一边说,“别光顾着练琴忘记吃饭,我给你列了个附近餐厅清单,中餐馆都标了星号。都发到你手机里了,每个月爸爸都会把生活费打到你常用的卡上。”
“我真的还有很多钱。”她小声说,她从小开始参加比赛,而且拿过国际赛奖,存着奖金的那张卡数字很可观。
林文茵走过来抱住她,发间的栀子花香扑面而来:“在国外,给你多少钱妈妈都觉得不够。”
说着把一叠美金塞进抽屉,“等学校没课了,我就飞来纽约看你。你爸要是值班来不了,我就自己来。”
姜明远闻言抬头:“谁说我不能来?到时候我就找张主任调班。”他边说边在墙上贴了张便利贴,上面密密麻麻写着附近医院的地址和急诊电话。
收拾妥当后,三人走出宿舍楼。姜时愿将父母送到宿舍楼下,微风穿过校园古老的梧桐,沙沙作响。
“我会每天视频的。”她轻声承诺,抱了抱父母。
林文茵走了几步又回头,风吹起她的丝巾,在空中划出温柔的弧线:“岁岁,无论什么时候想家——”
“爸爸妈妈永远都在。”姜明远接上后半句,声音沉稳。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着纽约傍晚的霞光,看不清表情。
姜时愿站在原地,看着父母的背影渐渐融入纽约街头的人流。父亲习惯性地走在靠近马路的一侧,手臂虚虚护着母亲,母亲时不时回头张望,丝巾在异国的风里翻飞如蝶。
开学后的第一周,姜时愿迎来了第一节专业课。 姜时愿站在3号琴房门前,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琴盒的背带。
门牌上钉着“Elena Rosenberg”的名牌,艾琳娜·罗森伯格──她的主课教授。
琴房的门虚掩着,隐约传来钢琴试音的声响。姜时愿深吸一口气,抬手敲门时,发现自己的指甲边缘还留着昨晚练习时留下的松香痕迹。
“Come in.”
推开门的那一刻,阳光正透过落地窗洒满整个琴房。罗森伯格教授坐在三角钢琴前,发髻纹丝不乱,镜链垂在深蓝色的丝绒套装上。
“Tsuki?”教授的目光透过金丝眼镜落在她身上。
“Yes!”她轻声回答。
罗森伯格教授指尖轻敲琴键,一个降B音在空气中震颤:“让我们从音阶开始。C大调,四个八度,注意你的揉弦角度。”
姜时愿取出琴弓时,发现琴房角落的谱架上已经摆好了今天的练习曲——克莱采尔第9首,页边密密麻麻的铅笔批注中。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像是遥远的掌声。
当第一个音符从弦上跃出时,姜时愿意识到——洒满阳光的琴房,将成为她在纽约常驻的地方。
周四的室内乐团排练厅里,橡木地板上散落着谱架的影子。姜时愿坐在阶梯教室的中排,手指无意识地轻敲着膝盖。
投影仪嗡嗡作响,中年男教授斯塔克推了推眼镜,激光笔的红点在幕布上的分组名单间游走:“记住你们的组别,下周回课。”他的声音带着硬朗节奏,“我希望看到至少前两个乐章的完整呈现。”
姜时愿找到自己的名字第三组:钢琴David,大提琴Tina,小提琴Tsuki。 散课后,教室立刻喧闹起来。
姜时愿收拾琴谱时,一个金发男孩向她走来,蓝眼睛在阳光下像融化的冰川:“我是David,钢琴专业。”他的指尖还沾着琴键的痕迹,微微发黄。
“Tina,大提琴。”加拿大女孩抱着琴盒站在一旁。
姜时愿微微笑着:“你们好,我是Tsuki,小提琴专业。”
David拍了下手,腕表在阳光下闪了闪:“那么我们分成小组就是钢琴三重奏了!”他翻开日程本,“周四下午三点,307排练室怎么样?”
Tina已经掏出手机:“先加个ins吧!我建个群组。”
走廊的灯光将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David举起手机,“拍着合照怎么样?纪念小组成立。”
镜头里映出他们年轻的脸庞——Tina抱着大提琴琴盒微微侧头,姜时愿的黑色长发垂在肩头,而他自己的金发在阳光下像麦浪般闪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王俊凯】玫瑰与E弦请大家收藏:(m.20xs.org)【王俊凯】玫瑰与E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