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奉天宣战
奉天殿外的广场上,积雪已被清扫干净,却仍透着刺骨的寒意。各国使节的马车整齐地停在广场两侧,有西域的回纥商队首领,有南洋的爪哇国王使者,还有波斯的船匠哈桑 —— 他们都是被赵政邀请来的,要亲眼见证大明对倭国的态度。
殿内,气氛比昨日更凝重。案上摆满了各种 “倭患信物”:被倭寇烧毁的江南丝绸(边缘还留着灼烧的痕迹)、宁波渔民的血泪账册(册页上按满了红手印)、松浦领主的佩刀(刀鞘上刻着 “平户” 二字)、还有倭国幕府的军令状(盖着足利义诠的朱印)。这些信物,从殿门一直摆到龙椅前,像一条铺在金砖地上的 “血泪之路”。
辰时三刻,赵政身着明黄常服,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走进殿内。他没有直接坐上龙椅,而是走到案前,拿起那块被倭寇烧毁的江南丝绸 —— 这是苏州织户李大姐的,上面还能看到她女儿绣的 “平安” 二字,只是 “安” 字的最后一笔,被火烧得模糊不清。
“诸位使节,诸位大臣,” 赵政的声音在殿内回荡,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今日朕召集大家,是为了一件事 —— 讨倭。”
他举起那块丝绸,声音带着几分颤抖:“这块丝绸,来自苏州织户李大姐的织坊。洪武二年三月,倭寇袭扰苏州港,烧了她的织坊,掳走了她年仅十二岁的女儿。李大姐告诉我,她女儿绣这‘平安’二字,是想送给出海捕鱼的父亲,可如今,织坊没了,女儿没了,只剩下这块被烧毁的丝绸,和她日夜的思念。”
赵政又拿起那本《宁波渔民血泪册》,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名字:“这是宁波渔民张阿福的弟弟张阿狗,十七岁,洪武元年十月,被倭寇用殿外那柄樱花纹倭刀刺穿胸膛,死的时候,手里还攥着半块张阿婆送的青稞饼。张阿福说,他弟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跟着水师,把倭寇赶回老家,可他再也没机会了。”
广场上的各国使节纷纷侧目,有的拿起随身携带的纸笔记录,有的低声议论着。波斯船匠哈桑看着那块被烧毁的丝绸,想起自己在宁波造船厂看到的大明战船,眼里露出敬佩的神色 —— 他终于明白,大明要打的,不是一场侵略战争,是一场为百姓复仇的战争。
“佐佐木道誉说,这些都是浪人所为,与足利幕府无关。” 赵政冷笑一声,拿起那份盖着足利幕府朱印的军令状,“可这份军令状,是洪武二年影卫从倭寇首领松浦的船舱里缴获的,上面写着‘劫掠大明沿海,所得财物三成上缴幕府’。你们看,这上面的‘三叶葵’印鉴,和佐佐木道誉昨日带来的幕府文书上的印鉴,一模一样!”
他走到殿门口,指着广场上的百姓代表 —— 张阿婆、郑阿福、苏州织户李大姐,还有灵州被倭寇袭扰的商队首领,“这些人,都是倭患的受害者。张阿婆的粥铺差点被烧,郑阿福的弟弟被杀害,李大姐的织坊被毁,灵州商队的货物被抢 —— 他们不是抽象的‘百姓’,是活生生的人,是朕的子民!朕作为大明的皇帝,不能看着他们被欺负,不能看着倭寇在大明的海疆上烧杀抢掠!”
“陛下说得对!” 石守信突然出列,单膝跪地,“臣愿领兵东征,将倭寇的老巢端了,为百姓报仇!”
“臣也愿往!” 萨琳娜跟着出列,她的水师铠甲上,还留着平户港之战的刀痕,“陛下,宁波水师三万将士已整装待发,只要陛下一声令下,臣立刻带着战船出发,定将倭国的港口炸平,让他们再不敢来犯大明!”
“臣愿往!”“臣愿往!” 文武百官纷纷单膝跪地,声音震得奉天殿的梁柱都在微微颤抖。广场上的百姓代表也跟着高呼:“陛下万岁!大明万岁!讨倭必胜!”
赵政看着眼前的景象,眼眶微热。他知道,这些人不是为了权力,不是为了封赏,是为了那些被倭寇残害的百姓,是为了大明的海疆安稳 —— 就像他们一起清内奸、筹粮草、建海防时一样,他们始终记得,大明的根基在百姓手里。
“好!” 赵政从案上拿起早已写好的《讨倭诏》,展开时,声音铿锵有力:“朕奉天承运,诏告天下:倭国足利幕府,纵容倭寇,残害大明百姓,烧我商队,毁我家园,罪不容诛!朕今日下令,兴师东征,目标只有一个 —— 犁庭扫穴,绝其祭祀,设郡置县,永镇东溟!凡参与东征者,无论官民,朕都记在功劳簿上;凡阻碍东征者,无论是谁,朕都以通倭论处!”
他将《讨倭诏》交给内侍,让其宣读给广场上的百姓和各国使节听。诏书上的每一个字,都像一把锤子,砸在在场每个人的心上 —— 有愤怒,有坚定,有期盼,还有对和平的渴望。
宣读完毕,赵政走到张阿婆面前,接过她递来的一碗热粥 —— 这是她凌晨特意熬的,用的是灵州的青稞,还加了红枣。“陛下,喝碗粥暖暖身子。” 张阿婆的声音带着几分颤抖,“老身等着将士们凯旋,等着咱们大明的海疆,再也没有倭寇的影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雪月大明请大家收藏:(m.20xs.org)雪月大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