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畿内民心
洪武三年四月的畿内平原,晨露还沾在稻穗上,就被明军的马蹄踏碎。郑阿福牵着一匹从鹿儿岛缴获的矮脚马,走在队伍最前面,手里的海图早已换成慕容芷送来的畿内地形图 —— 上面用炭笔标着武士营地的位置,还有百姓村落的分布,是影卫用了半个月,悄悄从倭国农户手里打听来的。
“萨大人,前面就是桥本村,按影卫报的,村里藏着两百多个武士,还把百姓的粮食都抢了,逼他们扛着锄头当盾牌。” 郑阿福勒住马,指着远处炊烟袅袅的村落,眼里满是愤怒 —— 这场景像极了洪武元年倭寇袭扰宁波渔村时的样子,那时也是这样,百姓被胁迫,粮食被抢光。
萨琳娜点点头,抬手示意队伍停下,让伊凡带着波斯工匠调整火枪的准星。灵州产的火枪在晨光里泛着冷光,枪托上还贴着小桃画的草药贴纸 —— 是柳萱特意让医女们贴的,说 “带着这贴纸,将士们能少受些伤”。“慕容芷,你带影卫绕到村后,切断武士的退路;柳萱,医女队准备好,等咱们冲进去,就给百姓治伤。”
慕容芷领命,带着影卫消失在稻田里。她的靴底沾着泥,却丝毫没影响速度 —— 前六卷在范阳清剿蒙古残部时,她就常这样在田野里潜行,如今不过是换了一片土地。影卫们手里拿着削尖的竹片,是从当地竹林里砍的,比钢刀更轻便,还能避免金属反光暴露位置。
柳萱则带着医女队,把装着金疮药的陶瓮摆在田埂上,陶瓮上的 “惠民医馆” 字样格外醒目。小桃正往麻布上倒防中暑的薄荷粉,忽然看到村里跑出一个穿着破烂和服的倭国小孩,手里攥着半块糙米饼,边跑边喊:“武士!武士打人!”
柳萱立刻迎上去,蹲下身用刚学的几句倭语说:“别怕,我们是来帮你们的。” 她从药箱里拿出一块张阿婆做的青稞饼,递给小孩,“吃这个,比糙米饼顶饿。”
小孩接过饼,咬了一口,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转身就往村里跑,嘴里喊着 “有好吃的!有好人!”。柳萱笑着站起身,对医女们说:“你们看,百姓心里都有杆秤,谁好谁坏,他们分得清。”
没过多久,村里就传来一阵骚动。萨琳娜下令冲锋,明军的火枪齐射,子弹像雨点一样落在武士的营地。藏在村里的武士刚要反抗,就被绕到后的影卫堵住退路,竹片扎进武士的腿里,疼得他们惨叫连连。百姓们见武士被围,纷纷扔掉手里的锄头,有的还捡起石头砸向武士,嘴里喊着 “抢我们粮!打我们人!该杀!”
郑阿福跟着冲进村里,看到一个白发老倭人正被武士按在地上,他立刻举起渔叉,把武士挑开,扶起老倭人:“老人家,没事吧?我们是大明水师,来救你们的。”
老倭人看着郑阿福手里的渔叉,又看了看他身上的大明服饰,突然跪下来磕头:“谢谢大人!武士抢了我们三个月的粮,还杀了我儿子…… 你们要是再晚来几天,我们都要饿死了!”
郑阿福连忙扶起他,从怀里掏出苏琬琬给他的粮册:“老人家,你把村里的户数、人口报给我,我们好给你们分粮食。这是灵州来的青稞,煮着吃香得很,比糙米顶饿。”
老倭人颤巍巍地接过粮册,用炭笔一笔一划地写着,眼泪滴在册页上,晕开了墨迹。郑阿福看着他,忽然想起在灵州,周老栓也是这样,给流民登记造册分粮,那时的灵州百姓,眼里也满是这样的期盼。
赵政和赵江月走进村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明军士兵在帮百姓修补被武士砸坏的屋顶,医女们在给受伤的百姓包扎,郑阿福和老倭人围着粮册核对数字,连伊凡都跟着几个倭国小孩,在稻田里捉青蛙 —— 他说 “青蛙能吃害虫,能让稻子长得好”,是前几天从柳萱那里学的。
“父亲,你看,” 赵江月指着不远处,几个倭国百姓正给明军士兵送水,手里的陶碗是从家里拿的,还带着热乎气,“他们愿意相信我们了。”
赵政点头,走到粮册旁,看着上面的数字:“因为我们没像武士那样抢他们的粮,没打他们,还帮他们治伤、分粮。民心从来不是靠刀枪赢来的,是靠一碗热粥、一块饼、一本记着他们名字的粮册。”
正说着,慕容芷拿着一份密报匆匆赶来:“陛下,影卫查清了,京都的足利义诠,正往这里调兵,还想把桥本村的百姓都抓去当盾牌。不过刚才咱们在村里的动静,已经传开了,沿途的几个村落,都派人来送情报,说愿意帮咱们带路,躲着武士的营地。”
“好!” 赵政接过密报,上面画着武士援军的路线,还有百姓标记的小路,“萨琳娜,咱们按百姓指的路走,避开武士的援军,直接往京都赶。告诉将士们,路上遇到百姓,多给他们分些粮,咱们不仅要打下京都,还要让畿内的百姓,都知道大明是来帮他们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雪月大明请大家收藏:(m.20xs.org)雪月大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