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寿看着忙碌起来的众人,又拿起那把断了尖的钻头。他在砂轮上磨了磨,将断口磨成扁平的刃,再用锤子轻轻敲出弧度:“这样改改,就能当扩孔钻用,给枪管扩口正好。”
周明远走过来,手里捧着个小木箱,里面是仅存的三把完好的镗刀:“先生,这三把得省着用,只在最后精加工时用。”
“省着用是一方面,更要学着修。”徐寿拿出一把钝了的镗刀,“磨镗刀要顺着刀刃的弧度,前角磨成十五度,后角留三度,这样既锋利又耐用。老夫教你们磨,学会了,钝一把就能修一把。”
夕阳西下时,工棚里已摆上了第一批自制的工具:十把用弹簧钢改造的锉刀泛着冷光,五根硬木钻杆立在墙角,简易量规和尺子整齐地挂在木架上。李铁山试着用自制的钻头给铁块钻孔,虽然慢,但钻出来的孔又圆又直,不比红毛夷的差。
“先生,您看!”他举着钻好孔的铁块,眼里闪着兴奋的光,“成了!真的成了!”
徐寿接过铁块,用卡尺量了量孔径,满意地点点头:“误差不到半厘,合格了。”他看向工棚外,暮色中的锻造炉已燃起炉火,映得峡谷一片通红,“明天,就用这些家伙,开始打第一支枪管。”
工匠们齐声应着,声音里充满了底气。他们知道,虽然红毛夷的工具不足,但徐寿教他们的,是比工具更重要的本事——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弥补短缺,改造不足。
周明远看着那些中西合璧的工具,突然觉得商人的欺骗或许是件好事。若是真的拿到了全套的西洋设备,他们或许会依赖红毛夷的技术,而现在,他们只能靠自己,用最土的法子,造出最适合这片土地的利器。
夜色渐深,工棚里的灯还亮着。徐寿还在琢磨如何改造摇柄,李铁山在打磨新做的锉刀,赵德柱则在给钻杆上桐油。炉火的光芒透过窗棂,在峡谷的岩壁上投下晃动的影子,像一群正在孕育的希望。
徐寿放下手中的图纸,望着窗外跳动的火光,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他知道,真正的利器,从来不是买来的,而是自己造出来的。缺的工具可以补,不合适的可以改,只要这股子动手的劲头在,永安兵工厂就没有造不出的东西。
喜欢穿越1858年的澳洲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1858年的澳洲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