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吏翻开手里的总册,指着其中一页对围过来的镇民说:“按《公共物资分配细则》,下个月要在这两处各建个晒谷场,木料和石板已经在登记采购了,谁家有闲置的牛车,也能去登记,拉材料时算工钱,记在册子上能抵杂粮。”
老周正好抱着被褥从临时棚屋出来,听见这话眼睛一亮:“我家有牛车!明天就去登记!”他身后的3号房正在换顶,李木匠的徒弟正往椽子上钉油毡,噼啪的敲打声里,混着孩子们追跑的笑闹,竟比往日热闹了不止十倍。
傍晚往回走时,小吏路过镇口的公示栏,见新贴的《保障执行简报》前围了不少人。简报上画着两张对比图:左边是三个月前的华工区,土房歪歪扭扭,路上污水横流;右边是今日拍的照片,新换的茅草顶在夕阳下泛着金辉,井台边的青石板干干净净,几个妇人正围着木桶说笑。
“你看这字儿,‘安居方可乐业’,说得真对。”穿蓝布衫的姑娘指着简报上的字,小声念给身边的人听,“等晒谷场建起来,咱种的谷子就不用堆在屋里发霉了。”
晚风卷着新割的茅草香掠过街角,李木匠收工的号子、王石匠的锤声、孩子们扑向新井台的欢呼,混在一处,竟比任何乐曲都动听。小吏合上总册时,指尖在最后一页顿了顿——那里记着明日的计划:“华工区铺石板路,移民区架柴火棚”,笔尖落下,在纸面洇开个小小的墨点,像颗正在发芽的种子,埋进华夏镇的土里。
喜欢穿越1858年的澳洲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1858年的澳洲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