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验:议会治理,行得正
议会堂的核验透着严肃。专员坐在议事席上,翻看厚厚的议事记录:“每月初一议事,大事投票,小事协商,记录完整,连谁投了赞成票、谁投了反对票都记着,公开透明。”
他又调看了法庭卷宗,从“张家丢鸡案”到“工钱纠纷”,每份判词都写着“依据《民约》第几条”,原被告签字画押的痕迹清晰。“判得公道,没偏袒谁,也没徇私情。”专员指着一份调解记录,“这起邻里宅基地纠纷,没走法庭,由议会代表调解好了,省时省力,说明大伙认这套规矩。”
老石匠补充道:“咱议会不是摆样子,上周刚议了‘修水渠’的事,有人说往东修,有人说往西修,最后按‘灌田多的方向’定了,没人闹意见。”
专员忽然问:“要是代表不称职咋办?”老石匠指着墙上的《议会章程》:“能罢免!只要半数以上百姓同意,就能换新人。上个月就换了个不干事的,大伙选了织布坊的刘姐上,她提的‘给织机加脚踏板’的建议,正管用呢。”
专员在册子上写:“治理如治水,堵不如疏。华夏城这套,疏得通,行得正。”
第五验:启蒙教化,扎得深
学堂的核验最暖。专员刚进门,就听见孩子们在读“人之初,性本善”,周先生正指着字卡教“孝”字:“看这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儿女背着老人,就是孝。”
专员翻看孩子们的作业本,铅笔字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很认真。“从‘一’‘二’学起,进度合理,不贪多。”他又看了看成人班的课表,“晚上教算账、写名字,白天忙生计的人也能学,考虑得全。”
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画满星星的纸跑过来:“先生,这是我画的华夏城!”纸上的城墙、学堂、工坊都闪着光,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我爱华夏”。专员接过画,眼眶有点热:“教化不是硬灌,是让他们打心底里认这个地方,这才叫扎了根。”
他问周先生:“除了识字,还教啥?”周先生笑着答:“教农桑,教手艺,教礼义。昨天老农李伯来讲‘汗滴禾下土’,孩子们今天就去田埂看插秧,知道粮食来得不容易。”
专员在册子上画了颗星星:“启蒙堂,启的是蒙,开的是心,这课,教得值。”
定名华夏,立碑为证
所有核验项都画满红勾时,夕阳正把华夏城染成金红色。专员站在议事堂前的空地上,当着全城百姓,展开了验收文书。
“华夏城核验结果:城防甲等,街巷甲等,百工甲等,治理甲等,教化甲等。五项全优,符合中枢规制!”
人群瞬间爆发出欢呼,孩子们抛起了草帽,工匠们敲响了铁砧,连最沉稳的老石匠都抹了把眼泪。
“按规矩,合格之城当有定名。”专员看向老石匠,“主事者可有想法?”
老石匠走到早已备好的石碑前,拿起凿子,在石匠们的簇拥下,一锤一凿地刻起来。石屑纷飞中,“华夏城”三个大字渐渐显露,笔锋苍劲,带着股沉甸甸的底气。
“咱是华夏的子孙,建的城,就该叫华夏。”老石匠的声音传遍全场,“往后,这里就是咱的根,扎在这儿,长在这儿,代代相传!”
专员将盖着红印的文书递给他:“华夏城,自此纳入中枢版图,享规制保护,承文脉滋养。愿此城如名,华夏永昌。”
文书落下的瞬间,礼炮齐鸣,城墙上的大鼓擂得震天响。孩子们围着石碑念“华夏城”,工匠们把刚打好的铁器举过头顶,周先生领着学生们唱起了新编的歌谣:“华夏城,根扎深,城墙硬,街巷顺,百工兴,文脉存……”
暮色四合时,石碑被请进议会堂,与验收文书一同供奉。老石匠摸着石碑上的字,忽然想起刚筑城时,有人说“这城能不能成还两说”,如今看来,那些日夜的夯土、拉锯的讨论、灯下的针线、学堂的书声,终究没白费。
华夏城的名字,就像一颗种子,今晚落了地,明天,该发芽了。
喜欢穿越1858年的澳洲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1858年的澳洲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