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做病房,靠墙摆着几张简易木床,轻伤员住这里,重伤员单独隔出一个小间,方便照看;
还有一间做药房,架子上摆着陶罐,分别装着“当归”“甘草”“止血草”,罐口贴着手写的标签,张婶带着两个学过草药的妇女负责抓药、熬药,再也不用翻墙角找药材了。
李郎中看着整齐的诊室,激动得直搓手:“以前看病像打仗,现在总算有个‘医馆’的样子了!”他还提议教几个护卫认草药、学包扎——万一战时他忙不过来,护卫也能应急处理轻伤。
工匠坊则整合在西院:
王铁山的铁匠铺居中,砌了三个大熔炉,风箱拉得“呼嗒呼嗒”响,几个学徒围着他学打箭头;
旁边是王木匠的木工坊,锯子、刨子摆得整齐,他带着人做木盾、修抛石机,需要铁件直接喊一声,铁匠铺就能送来;
角落还隔出一间“杂物坊”,放着没加工的木料、铁料,还有工匠们用坏的工具,方便回收再用。
王铁山和王木匠隔着院墙就能说话,之前打抛石机时“抛臂裂了”“底座歪了”的问题,现在当场就能商量着改,效率比以前高了一倍。王铁山还琢磨着教几个流民学打铁:“人多力量大,多几个帮手,火箭、火罐也能多做些。”
制度一点点落地,刘家堡渐渐有了“章法”:
人口册和物资册摆在祠堂,谁来谁走、东西多少,清清楚楚;
贡献点木牌在大家手里传着,干活的劲头越来越足;
军医院里飘着草药香,伤员得到及时照料,死亡率降了不少;
工匠坊里锤声、锯声不断,箭头、木盾、火箭一批批做出来,堆在库房里,看着就安心。
刘江站在堡墙上,看着下面:护卫们在校场练枪阵,弓手们射着移动靶,工匠坊冒着烟,田地里老农夫在翻土,军医院的窗户里张婶正给伤员换药……这不再是一个临时拼凑的堡垒,更像一个慢慢“活”过来的小村落。
他知道,这些制度看似琐碎,却是乱世里的“根基”。人心齐了,资源清了,效率高了,哪怕将来蒙古骑兵真的来了,他们也不光有枪阵和火箭,还有这拧成一股绳的人心——这才是刘家堡最硬的“铁壁”。
秋风穿过堡墙的垛口,带着草药香和铁屑的味道,落在刘江脸上。他笑了笑,转身下了墙头——还有很多事要做:贡献点兑换得定个细则,军医院得再备些过冬的药材,工匠坊要试试做更结实的马镫(万一将来有了骑兵呢?)……
乱世的路还长,但只要一步一步把根基扎牢,总能走得更远。
喜欢明末铁院请大家收藏:(m.20xs.org)明末铁院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