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剩从南边探查回来后,除了带回闯军的消息,还提了一嘴:“少爷,临县往北的黑风山,好像有股势力。我路过山脚下的村子,听村民说,山里有个李寨主,带着七八十号人占了个旧山寨,也在招人,说是‘保境安民’,不让流寇上山抢东西。”
“黑风山?李寨主?”刘江在地图上找到了黑风山的位置——离刘家堡约莫五十里,在临县和清源城之间的山区,地势险要,正好卡在一条官道旁。
这倒是个新鲜事。乱世里占山为王的多是流寇,打着“保境安民”旗号的乡勇武装,倒是少见。
“村民怎么说他们?”刘江追问。
“说不好。”狗剩挠挠头,“有的说李寨主是好人,去年冬天流寇想抢山脚下的村子,被他们打跑了;有的说他们也抢过路过的行商,只是不抢附近村民。听着……像群亦正亦邪的主儿。”
刘江手指在地图上敲了敲。五十里不算远,这么一股不明不白的势力,是敌是友,得弄清楚。若是能合作,两边联手,一个守平原堡垒,一个占山区险要,能互相照应,防御范围能扩大不少;可若是他们和王老虎之流一样,只是换了个“保境安民”的幌子,那就是潜在的威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赵大哥,你挑两个机灵的弟兄,去黑风山附近探探。”刘江决定先摸清底细,“别靠太近,就在山脚下的村子打听,问问李寨主的来路、手下人的成分、平时做什么营生,特别是他们跟流寇、跟官府溃兵的关系。”
赵忠选了两个曾做过货郎的护卫,扮成挑货的行商,往黑风山去了。
三日后,两人回来,带回的消息比狗剩更具体。
“那李寨主,据说原是个武举,叫李三刀,以前在临县县衙当捕头。清源城破后,县衙散了,他带着几个弟兄逃到黑风山,占了那座废弃的巡检司寨子,慢慢收拢了些逃难的青壮和溃散的士兵,凑了七八十人。”
“他们确实打流寇。山脚下的几个村子,每年给他们送些粮食,算是‘保护费’,他们就护着村子不被流寇抢——上个月有股小流寇想上山,被他们杀了七八个,把尸体扔下山,狠得很。”
“抢行商的事也有。不过他们挑人抢,只抢那些看着像‘肥羊’的富商,小商贩路过,给点过路费就放行了,不赶尽杀绝。”
“最要紧的是,他们跟周奎那伙溃兵碰过一次。”一个护卫补充道,“周奎上个月想往黑风山派粮,被李三刀骂回去了,两边还打了一架,周奎带的人少,吃了亏,灰溜溜走了。李三刀放话:‘官府不管事,别来烦老子,再敢来,就把你们扔下山喂狼!’”
刘江听完,心里大概有了数。这李三刀,算是个“乱世枭雄”式的人物——有武力,有底线,护着自己的地盘,不鸟官府溃兵,也打流寇,但为了生存,也会干些劫掠富商的勾当,算不上纯粹的好人,却也不是穷凶极恶的匪类。
“他们的装备怎么样?”赵忠问。
“看着比周奎的人强,比咱们差些。”护卫道,“有十几把弓,刀枪倒是不少,就是看着旧,好像没什么像样的甲胄。寨门修得挺结实,山上有水源,估计能守些日子。”
摸清了底细,刘江反而更犹豫了。是接触,还是不管?
不管,五十里外有这么一股势力,始终是个变数。万一他们哪天跟流寇勾结,或者想扩张地盘,刘家堡首当其冲。
接触,又怕引狼入室。李三刀是武举出身,手里有七八十号人,占着险要山寨,未必会服刘家堡。若是合作不成,反倒结了仇,平白多了个敌人。
“要不……我去一趟?”赵忠主动提议,“我扮成过路的乡绅,去山寨拜访一下,探探他的口风。他要是愿意合作,咱们就谈;要是不愿意,也探探他的虚实,看看他有没有扩张的心思。”
刘江想了想,点头:“也好。你带十个护卫去,别带太多,显得有诚意;但也别太少,以防不测。带些礼物——就拿二十斤铁料,十匹粗布,说是‘听闻李寨主保境安民,特来结交’。”
铁料和粗布在乱世里是硬通货,既实用,又不显得太过贵重,恰到好处。
三日后,赵忠带着人,挑着礼物,到了黑风山脚下。通报之后,山寨上放下吊桥,一个精瘦的汉子领着他们上山——正是李三刀。
李三刀看着三十多岁,穿着件打补丁的短褂,腰里别着两把短刀,眼神锐利,上下打量着赵忠:“你是刘家堡的?刘江派来的?”
“正是。”赵忠拱手笑道,“在下赵忠,奉我家少爷之命,特来拜访李寨主。久闻寨主在黑风山保境安民,打跑流寇,我家少爷很是敬佩,特备薄礼,略表心意。”
李三刀哼了一声,没接礼物,领着赵忠进了山寨。寨子里不算大,几十间土屋,几十个汉子或在练刀,或在修补寨墙,看着倒还算整齐,只是装备确实简陋——不少人手里握着的还是削尖的木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明末铁院请大家收藏:(m.20xs.org)明末铁院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