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抛开道德评价,明朝皇帝为啥那么爱用太监?还不是被文官集团逼的!】
【+1,文官们动不动就祖宗之法,道德文章,皇帝想干点啥都被喷成筛子。太监是家奴,只对皇帝一个人负责,用起来多顺手!】
【关键点来了:明朝的太监制度设计得好啊!没有军权!你看司礼监批红,东厂西厂缉查,权力是大,但军队始终在文官督师和勋贵、武将手里,跟汉唐末年太监能废立皇帝完全两码事!】
【精辟!明朝太监就是皇帝的白手套,专门干那些文官不愿意干或者皇帝不想让文官干的事。用完了,名声是太监的,锅也是太监的,皇帝随时可以拿出来宰了平民愤。刘瑾后来不就是这么死的?】
【再看看明朝的内阁,权力一步步变大,从秘书变成实际宰相。到后来,有没有皇帝坐朝,国家机器都能靠内阁和六部照常运转。皇帝要不找点别的力量平衡一下,不就真成盖章工具人了?】
【所以别看太监可恶,在明朝那种文官集团极度膨胀的体系下,太监某种意义上成了维护皇权、制衡文官的“必需品”,虽然这“必需品”往往有毒。】
朱及第看着这些弹幕,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网友们说得有点道理啊。从制度设计的角度看,明朝的宦官权力虽大,但始终被限制在皇权的延伸范围内,很难像汉唐前辈那样直接掌握禁军威胁皇权。反而是文官系统,通过科举、言官、内阁制度,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极具韧性的庞大官僚体系。皇帝想要有所作为,或者仅仅是想摆脱束缚,就会发现,他能直接依靠的、最‘忠诚’的力量,往往就是身边这些身体不完整、命运完全系于皇帝一身的家奴——太监。”
天幕下,洪武十一年的奉天殿前,因为这波现代网友的“理性分析”,引发了远比之前更剧烈的震动!
文官集团这边,如宋濂、刘三吾等重臣,脸色瞬间变得极其难看。他们作为制度的构建者之一,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番分析背后残酷的逻辑——后世皇帝竟然需要依靠阉宦来对抗士大夫!这简直是对他们理想中“君臣共治”模式的彻底否定!
“荒谬!阉宦乃国之蠹虫,岂可因噎废食!”刘三吾气得胡子直抖,但内心却感到一阵寒意,因为他无法完全反驳网友关于“文官权力膨胀”的论点。
而朱元璋的反应最为复杂。他设立锦衣卫,强化皇权,对宦官干政深恶痛绝。但网友的分析,像一根针一样刺中了他内心最隐秘的担忧:如何确保后世子孙不会被文官集团彻底架空?他设计的制度,是否真的能保证皇权永远强势?
他阴沉着脸,喃喃道:“后世……竟到了如此地步?皇帝需靠家奴来制衡外廷?” 这种可能性让他不寒而栗。他既痛恨太监擅权,也无法接受文官权力失控。
徐达、李文忠等勋贵则面面相觑,他们突然发现,在这场皇权、文官、太监的三角游戏中,他们勋贵集团的身影似乎越来越淡薄了。“难道后世,就没我们武人说话的份了?”一种被边缘化的危机感悄然升起。
马皇后担忧地看着朱元璋变幻莫测的脸色,轻声道:“重八,制度是死的,人心是活的。终究还是要看坐在龙椅上的人啊。”
朱及第总结道:“刘瑾的崛起,拉开了正德朝乃至整个大明中后期,皇权与文官集团激烈斗争的序幕。皇帝觉得文官束缚了自己,便扶植宦官来对抗。而文官集团则坚守着他们的‘道统’和‘祖制’。”
“那么,这位‘立皇帝’刘瑾,最终结局不用想我们也可以猜到?但一个刘瑾倒下了,而顽童天子朱厚照,接下来又会玩出什么新花样来对抗文官集团呢?还是……?”朱及第卖了个关子。
画面定格在刘瑾被凌迟处死的场景,以及背后豹房中嬉戏的朱厚照模糊的身影。
天幕下,洪武君臣心情沉重。他们清晰地看到,未来的大明,皇帝与士大夫一种畸形的权力平衡正在形成。而这场争斗,似乎注定没有赢家。
喜欢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