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熄灭了,但朱及第与网友们关于“文官何以制天下”的剖析,却如同魔咒,在朱元璋的脑海中反复回响,挥之不去。他独自坐在清冷的乾清宫中,殿内只点了几盏牛油大蜡,跳动的火焰将他孤寂的身影投在冰冷的金砖上,拉得忽长忽短。
“来源稳定…掌握话语…行政体系…” 朱元璋喃喃自语,每一个词都像针一样扎在他的心头。他不得不承认,后世那些小子说得残酷,却一针见血。他可以用雷霆手段杀掉一个胡惟庸,甚至可以废黜宰相,将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但他无法废除整个文官系统,无法不用这些读书人来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
科举,是他亲自定下的“抡才大典”,是他打破豪门垄断、给寒门子弟出路的重要国策。可如今,这天幕的分析,加上他多年御极的观察,一个更令人绝望的事实浮出水面:**科举取士,看似公平,但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某些文风鼎盛、经济富庶的地区,在朝堂上形成绝对优势!**
他想到了如今的朝堂,浙东、江西的官员已然成势。若按照后世所言,这科举之路畅通无阻地走下去,几十年、上百年后,会不会出现“半朝尽是江南士”的局面?到那时,这些出自同一地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官们,他们的利益诉求是否会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他们是否会形成一个更加牢固、更难撼动的“新门阀”?
这不是某个人的阴谋,这是制度运行下必然会产生的结果,是**阳谋**!他朱元璋能看到这一点,却似乎无力从根本上改变。不用科举,用什么?恢复举荐制?那只会更快地催生出门阀世家!一种深沉的无力感,如同冰冷的潮水,淹没了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
“难道……难道咱的大明,最终真的要被这些文人……被这些来自同一个地方的文人……给架空了去?!” 朱元璋猛地一拳砸在御案上,震得笔架上的御笔乱颤。他的眼中不再是迷茫,而是燃起了一种近乎绝望的狠厉。
他绝不允许!
既然无法从根源上杜绝文官集团的坐大和地域抱团,那就用更残酷、更直接的手段来打断它,制衡它!
一个模糊而血腥的念头在他心中逐渐清晰。他要让这些文官知道,谁才是这片江山真正的主人!他要时不时地举起屠刀,用最酷烈的方式,警告所有试图结成朋党、架空皇权的官员,无论他们来自哪里,无论他们有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
同时,他必须扶植其他力量。勋贵……勋贵后代不争气,那就择优而用,严格考核,不能让军权彻底落入文官之手。太监……太监可用,但必须如驾驭猛虎,时刻紧握锁链。宗室……或许,也该让一些有才能的宗室子弟,在严格的限制下,接触一些实际事务?
还有……南北之分!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既然南方士子可能在科举中占据绝对优势,那就在录取上做些文章!不能让朝堂变成南方人的一言堂!要平衡,必须平衡!(这为他日后策划“南北榜案”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马皇后不知何时走了进来,看着丈夫那布满血丝、闪烁着危险光芒的双眼,心中暗叹。她轻轻将一件外袍披在朱元璋肩上。
“重八,夜深了,该歇息了。”
朱元璋抓住皇后的手,他的手冰冷而有力,声音沙哑:“妹子,咱算是看明白了。这皇帝,注定是孤家寡人。咱信不过那些勋贵武将,防着那些内侍太监,如今,更是不能再信那些口称圣贤、肚子里却满是算计的文人!”
他望着殿外漆黑的夜空,语气斩钉截铁:“咱活着,还能压得住。咱要做的,就是给后世之君,留下一个让他们想造反也得掂量掂量、想结党也要魂飞魄散的规矩!哪怕背上千古暴君的骂名,咱也要把这朱家的江山,撑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这一刻的朱元璋,彻底抛弃了对“君臣相得”的最后一丝幻想,坚定了以绝对皇权、以恐怖手段驾驭百官,并以制度性制衡来维系王朝的统治思路。他对文官集团的警惕和手段,必将因为天幕的“剧透”和太孙妃的“警示”,而变得更加酷烈和莫测。
夜色深沉,宋濂府邸的书房内却依旧亮着灯。烛火摇曳,映照着两位当世大儒凝重无比的面容。太子詹事府詹事宋濂,与翰林学士刘三吾对坐而谈,桌案上摆放的香茗早已凉透,却无人有心去品。
宋濂长叹一声,打破了沉默,声音带着一丝以往少有的沉重:“三吾啊,听完今夜天幕之言,再结合近日种种,老夫……老夫竟有些相信那所谓的‘文官阴谋论’了。”
刘三吾捻着胡须,缓缓点头,眼神锐利:“希直(宋濂字)兄所言极是。即便洪武朝、永乐朝(他下意识用了后世年号)没有,数十年、百年之后,也必然会出现。天幕剖析得透彻,此非一二奸佞之罪,实乃制度运行之必然。科举取士,看似公平,然地域文风差异,长此以往,朝堂之上,岂非尽是东南翘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