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一年,七月初四。并非大朝之日,天色从清晨起就阴沉得厉害,厚重的铅灰色云层低低压在应天府上空,闷得人有些喘不过气。
天幕这一次却在白天开始,光芒穿透阴霾。画面中不再是熟悉的书房背景,而是一片苍翠的园林,背景里能听到隐约的海浪声。朱及第站在一座古朴的圆形墓冢前,神情不似往日那般跳脱,带着几分肃穆和敬意。
“各位老铁,今天我们不说明宫奇案,也不讲边疆战火。今天,我带大家来到海南海口,瞻仰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而深刻印记的人物——海瑞,海刚峰。”
朱及第的声音在略带潮湿的海风中显得清晰而沉稳。
“说起海瑞,大家可能立刻想到的是‘清官’、‘直臣’。他生于正德年间,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他的官场生涯,堪称一部与权贵、与腐败、甚至与皇帝抗争的传奇。”
天幕上随着他的讲述,浮现出相应的画面:海瑞抬棺上《治安疏》,直言批评嘉靖皇帝;在应天巡抚任上,逼迫权臣徐阶退田;以及他病逝于南京右都御史任上时,家中清贫,仅余葛帏旧箱,令前来吊唁的同僚落泪。
“他一生清廉如水,刚正不阿,但也因此屡遭排挤,几起几落。隆庆年间,他因触动大地主利益被弹劾罢官,闲居十数年。直到万历皇帝登基,张居正执政,因其性格过于峭直而未予重用。张居正死后,他才被重新起用,但年事已高,不久便病逝于任上。”
“海瑞死的时候,”朱及第的语气带着深深的感慨,“场面十分凄凉。他没有儿子,身边只有几个老仆。因为太穷,连丧事都是同僚好友们凑钱办理的。他的灵柩从南京由水路运回海南老家,沿途‘白衣冠送者夹岸,哭者百里不绝’,百姓自发为他送行,那是对他一生清名最好的告慰。”
镜头拉近,给了墓碑一个特写,上面刻着“皇明敕葬资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赠太子少保谥忠介海公之墓”。
“他最终安息在这里,他的故乡。他生前或许孤独,或许不被某些同僚所容,但他的墓,却由敬仰他的后人、地方乡绅乃至官府,一代代不断维修、保护,至今保存完好。”
朱及第环顾四周苍松翠柏,继续道:“几百年过去了,当年那些权倾朝野的首辅、富可敌国的勋贵,他们的府邸庄园如今安在?而海瑞这座并不算豪华的墓,却依然矗立在这里,接受着一代代后人的瞻仰。他和北宋的包拯一样,已经超越了具体的历史时代,成为了‘清官’的象征,成为了百姓心中公平与正义的化身。他的故事被写进戏文,被百姓口口相传,这种精神上的不朽,远比任何权势和财富都更加持久和珍贵。”
天幕下,奉天殿前一片寂静。阴沉的天气似乎也感染了众人的情绪。
朱元璋凝望着天幕上那座朴素的坟墓,目光锐利而复杂。他欣赏清官,痛恨贪官,他自己也力求节俭。海瑞这种近乎极致的清廉和刚直,让他感到一种共鸣,同时也有一丝凛然。这样的臣子,用起来固然能震慑贪腐,但也因其不容于时的性格,注定命运多舛。
太子朱标眼中则流露出明显的钦佩与同情。他天性仁厚,对于海瑞这样的直臣,既有敬重,也对其坎坷遭遇感到惋惜。
宋濂、刘三吾等文官,更是心潮澎湃。他们读圣贤书,追求的就是立德、立功、立言。海瑞或许在“立功”上因性格受限,但其“立德”,已然达到了一种极致,足以光耀千秋。这让他们在感慨之余,也对自身的追求有了更深的思考。是随波逐流以求显达,还是坚守道义可能寂寥?海瑞用他的一生,给出了一个沉重而光辉的答案。
而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们,许多人都被深深震撼了。他们寒窗苦读,渴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封妻荫子。但天幕上海瑞的故事,向他们展示了仕途的另一种可能,另一种虽然艰难、却足以名垂青史的价值。
天幕上,朱及第对海瑞生平的讲述,引发了评论区热烈的讨论,许多评论都带着后世特有的分析和惋惜。
“说起来,海瑞其实是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对付江南那些顽固士绅最理想的一把刀啊!他够硬,够直,不怕得罪人!”
“楼上想多了,张居正自己就是个权术高手,他用人的首要标准是‘可控’和‘好用’。海瑞这把剑太锋利,而且有自己的意志,根本不受掌控,张居正怎么可能放心用他?”
“没错,张居正改革需要的是吕调阳、张学颜这种能精准执行他政策的人,而不是海瑞这种可能随时把天捅个窟窿的‘道德标杆’。用海瑞,万一他较真起来,连改革策略本身都质疑,那不就乱套了?”
“所以说,海瑞的悲剧是注定的。无论哪一方势力,无论是严嵩徐阶,还是高拱张居正,甚至后来的申时行,他们都曾试图‘招安’海瑞,希望他能为自己所用。但海瑞就是海瑞,他只认心中的道理和律法,不认任何派系山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