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电视剧为了制造冲突和看点,经常给历史人物乱加戏。按真实历史,她爹要真是大官,她一开始也不至于只是个选侍,而且后来在‘移宫案’里,她娘家也根本没能力给她提供什么朝堂上的支持。”】
这个话题一起,立刻有更多网友加入了关于明代后妃选拔制度的讨论。
【“说到出身,大明从明宣宗朱瞻基之后,给皇帝和皇子选妃(尤其是正妃),好像就形成了一个潜规则:尽量选出身低微的,甚至直接从民间选拔良家女。”】
【“对!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外戚干政!想想汉朝的王家、窦家,唐朝的长孙家、武家,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啊!”】
【“明朝这点做得挺绝的,皇后、皇妃的老爹和兄弟,一般只在自己外甥或者外孙当了皇帝的情况下,才给个虚衔高的爵位(比如什么伯、什么侯),享受富贵,但不给实权,更不让掌握兵权或者担任要害部门的实职官。这样外戚就很难形成威胁皇权的势力集团。”】
【“典型的例子就是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娘家本来就是小商人家庭,隆庆皇帝的生母杜太后娘家也是普通平民。到了天启皇帝的张皇后,更是‘家贫甚’,她爹是个底层生员(秀才)。这样选出来的后妃,家族背景简单,不容易出权臣。”】
天幕下,朱元璋听着后世网友总结的这条“选妃潜规则”,不禁连连点头,脸上露出了深以为然甚至略带赞许的神情。
“善!大善!”他抚掌轻叹,“后世子孙,总算还有明白人!深知外戚之祸,甚于猛虎!”
他不由想起了自己为老四朱棣选的王妃徐氏(徐妙云)。徐达是他的好兄弟,是开国第一功臣,能力、忠诚都没得说。但也正因为徐家势大,徐氏本人又极为聪慧能干,导致老四在某些方面……嗯,颇有些“敬重”过度,甚至被一些人在背后戏称为“洪武十九后再无子女出生”。虽然徐氏贤德,并未做出什么逾越之事,反而对稳定老四后方多有助益,但这终究让朱元璋心里留下了一根刺。
他意识到,即便是忠臣之后,当其家族与皇权紧密捆绑时,也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牵制力。若后妃家族势力过大,皇帝难免投鼠忌器,甚至可能被掣肘。
“看来,这选妃自低门起,确是老成谋国之道。”朱元璋在心中暗暗思忖,“不仅可防外戚坐大,这出身寒微的女子,入宫后也更能体会民间疾苦,或许性情也更为柔顺,不易生出骄纵跋扈之心,更利于后宫安宁。”
马皇后在一旁,听到后世延续了防范外戚的国策,也微微颔首。她虽出身郭子兴义军,并非微贱,但深知自己能被立为皇后,与朱元璋白手起家、共同患难的经历密不可分。对于后世形成选低门女子的制度,她能够理解其背后的政治考量,只要不是刻意苛待,她认为是利于江山稳定的。
朱及第看着网友们的讨论,总结道:“明朝这套严防死守外戚的制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汉唐时期那种外戚专权、甚至篡位的极端情况发生,维护了皇权的稳定。但是,任何制度都有其两面性。”
“后妃出身普遍较低,也意味着她们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往往缺乏强有力的娘家作为奥援和依靠。一旦失宠或者皇帝早逝,其命运就可能非常悲惨。同时,这也使得一些像西李这样,自身颇有能力和野心的女性,只能将所有希望寄托于皇帝的宠爱和自身的算计上,反而可能催生出更加激烈的宫内倾轧。”
“所以说,治国如同治水,堵不如疏,但如何‘疏’,如何平衡各方利益,防范风险,是一门极其高深的学问。大明这套选妃制度,可以说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其合理性,也必然有其局限性。”
天幕的讲述,让洪武君臣对后宫制度与朝政稳定的关联有了更深的理解。朱元璋在肯定这一做法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如何在制定祖训时,将这方面的考量更加系统、周密地固定下来,以期能为后世立下一个更稳固的规矩。
喜欢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