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及第看着那些为“宁远大捷”和“努尔哈赤可能中炮”而兴奋的弹幕,脸上却露出一丝复杂的神情,他轻轻敲了敲桌子。
“老铁们,冷静,先别急着嗨。”他的声音将众人的情绪稍稍拉回,“历史啊,很多时候就像一层层的洋葱,剥开光鲜亮丽的外皮,里面可能呛得人直流眼泪。这宁远大捷背后,就藏着点不那么光彩的东西。”
画面切换,回到了宁远之战前的情景。
“咱们之前提过一嘴,在努尔哈赤大军压境之前,当时主管辽东军事的蓟辽经略,名叫高第。”朱及第的语气带着明显的鄙夷,“这位高经略,是魏忠贤阉党提拔上来的人,根本不懂军事,胆子还特别小。他一上任,就断定关外守不住,下了个无比愚蠢的命令——放弃关外所有城池堡垒,将军队、百姓、物资全部撤回山海关!”
画面上呈现出明军和百姓在风雪中凄惶撤退的景象,而宁远城头,袁崇焕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和坚定。
“当时,只有袁崇焕抗命不尊,他斩钉截铁地说:‘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必不去!’ 就带着一万多人,留在了孤城宁远。可以说,宁远之战是在顶头上司放弃、友军全部撤离的极端不利情况下打响的。”
弹幕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
【原来如此!我就说怎么只有宁远一座城!】
【高第这操作简直是资敌!】
【袁崇焕这是打了所有人的脸啊,尤其是他上司的。】
“现在,仗打完了,袁崇焕赢了,而且是大胜!”朱及第双手一摊,“这下高第就坐蜡了,尴尬得要死。他之前的仓皇撤退命令,成了彻头彻尾的笑话和错误,显得他既无胆识,又无眼光。这要是追究起来,他这官位肯定保不住,搞不好还得掉脑袋。”
画面转到高第在衙门里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与幕僚密议的场景。
“怎么办?怎么把自己从‘举措失当的蠢材’这个角色里摘出来?”朱及第模仿着一种阴险的语调,“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水搅浑,把敌人的威胁无限夸大,同时把胜利的功劳巧妙地分润过来,至少要把自己打扮成‘决策层’的一部分。”
“于是,一份经过‘精心加工’的捷报奏折,就从高第那里发往了京城。”朱及第指着虚拟的奏折文本,“在这份奏折里,他极力渲染努尔哈赤亲自督战的凶猛,然后,重点来了——他‘确认’了努尔哈赤在城下被红夷大炮重伤!甚至可能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炮弹落点、爆炸场面以及努尔哈赤被抬下去的细节。”
“高第为什么要这么编?”朱及第自问自答,“道理很简单。第一,可以把努尔哈赤塑造得更加‘御驾亲征、志在必得’,从而反衬出宁远守城战的艰难和胜利的来之不易,间接为他之前的‘谨慎’撤退找补。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如果努尔哈赤只是攻城受挫撤退,那这只是战术层面的胜利;但如果能把后金大汗打成重伤甚至间接导致其死亡,那就是震撼性的战略大捷!他这个经略脸上有光,整个朝廷脸上都有光!至于袁崇焕,他守住城是事实,但这份‘击伤敌酋’的大功,在奏报的书写权上,可就由不得他了。”
画面上呈现出京城朝廷接到捷报后,文武百官弹冠相庆的景象。
“而朝廷,尤其是当时急需稳定人心、鼓舞士气的天启皇帝和魏忠贤,太需要这样一场‘决定性’的胜利了!”朱及第点破了关键,“至于这份捷报里有多少水分?努尔哈赤是不是真的中了炮?重要吗?不重要!政治需要它是真的,那它就必须是‘真的’!所以,朝廷心照不宣地默认并大力宣扬了这个说法,‘努尔哈赤宁远中炮,伤重而遁’就此成为了官方定调,传遍天下。”
弹幕顿时悟了:
【卧槽,原来是为了甩锅和抢功!】
【我就说正史记载怎么模棱两可!】
【高第真特么是个人才(反义)!】
【政治宣传古今都一样啊!】
【可怜袁崇焕,血战功劳被上司这么利用。】
天幕下的朱元璋,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一生最恨臣子欺上瞒下,虚报战功!这高第的行为,在他眼里,比战场上临阵脱逃还可恶!而朝廷为了面子就默认虚假捷报,更是蠢不可及!
“此等欺世盗名、混淆视听之辈,该剐!”朱元璋从牙缝里挤出这句话,冰冷的杀意让周围的侍从都打了个寒颤。
朱标也是面露忧色:“若疆臣皆如此,报喜不报忧,甚至捏造战功,朝廷如何能知前线实情?决策岂不谬以千里?”
徐达冷哼一声:“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这高第,若无袁崇焕挺身而出,辽东早已尽丧他手!事后竟还敢如此妄奏,真乃军人之耻!”
朱及第最后总结道:“所以啊,宁远大捷是真实的,袁崇焕和守城军民的英勇也是真实的。但笼罩在这场胜利之上,‘努尔哈赤中炮’这个最具传奇色彩的光环,其源头却很可能是一场官场上的甩锅与投机。历史记录的形成,往往掺杂了太多现实的算计和政治的需要。当我们回望过去,不仅要看它说了什么,更要思考,它为什么要这么说,以及,是谁在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