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及第正准备结束对魏忠贤时代矛盾性的讲述,一条醒目的评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扶了扶眼镜,念了出来:
“等等,UP主,你说高第是阉党,这个说法有点问题啊!历史上高第在天启五年杨涟、左光斗他们被抓的时候,是上疏为他们说过话的!而且他下令放弃关外,从军事角度看也不能说完全错吧?别忘了,宁远打完,魏忠贤第一个就把他撤了!反倒是崇祯朝魏忠贤倒台后,他又被重新起用了。这身份有点迷啊!”
朱及第看着这条长评,愣了一下,随即拍了拍脑袋:“哎呦!这位网友说得对!是我之前讲得不够严谨,把问题简单化了。感谢指正!咱们正好借这个机会,深入聊聊高第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以及他那个‘放弃关外’的决策。”
“首先,高第的派系标签确实很模糊。”朱及第调出一些史料片段,“他是在魏忠贤势力上升期被提拔为兵部尚书,随后出任蓟辽经略的,从这个角度看,他确实算是‘阉党’任用的人。但是,正如网友所说,当天启五年魏忠贤开始大规模清洗东林党,逮捕‘前六君子’时,高第确实曾上疏反对,认为这样大规模抓捕大臣会动摇国本。这个举动,显然不是一个铁杆阉党会干的。”
画面上呈现出高第在朝堂上面露难色,以及他那份言辞谨慎但立场明确的奏疏模拟图。
“所以,更准确的定位,高第可能是一个在阉党得势时依附上去,但内心仍保留着传统士大夫底线,甚至对东林党人抱有某种程度同情的官员。或者说,他更像一个试图在党争夹缝中生存的‘骑墙派’?这种复杂的政治身份,在明末那个非黑即白的激烈斗争环境中,其实并不少见。”
弹幕也开始反思:
【确实,历史人物不能简单贴标签。】
【看来高第也不是完全的坏人。】
【在那种环境下,想中立或者有点自己的想法都难啊。】
“再说他那个最具争议的命令——放弃关外,全线收缩至山海关。”朱及第将画面切回辽东地图,“这个命令,从纯粹的军事风险控制角度来说,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当时辽东明军新败(广宁之战),士气低落,兵力分散,后勤困难。面对努尔哈赤携大胜之威可能发起的进攻,将有限的兵力集中到最坚固的山海关防线,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算是一种保守但求稳的策略。”
他话锋一转:“但是!军事不能只看纸面计算。这个命令彻底无视了‘守关外以扞关内’的战略价值,更严重打击了本就脆弱的军心民心。不战而弃土数百里,将无数百姓、粮秣、军械拱手让给敌人,这在政治和士气上的负面影响是灾难性的。袁崇焕抗命死守宁远并取得大捷,恰恰证明了关外并非完全不可守,高第的决策过于悲观和武断了。”
“那么,为什么宁远大捷后,魏忠贤第一个就把高第撤了呢?”朱及第分析道,“首先,高第之前的撤军命令,衬托得抗命的袁崇焕更加英明神武,这让大力表彰宁远大捷的魏忠贤集团脸上无光,高第成了证明朝廷(阉党)前期决策错误的‘反面典型’。其次,高第曾为东林党人说话,这本就让魏忠贤心存芥蒂,正好借机清理。所以,高第成了这场胜利之下,第一个被祭旗的高级官员。”
“而后来崇祯即位,清算魏忠贤,高第因为有过‘非阉党’的言行(如为杨涟等人说话),以及被魏忠贤打压的经历,反而符合了‘被阉党迫害’的叙事,因此被重新起用。这更进一步说明了他身份的复杂性和当时政治斗争的波诡云谲。”
弹幕纷纷感叹:
【真是成也党争,败也党争。】
【合着里外不是人,工具人实锤了。】
【在那个位置,怎么做都可能错。】
天幕上,朱及第正准备结束关于高第和明末党争的讨论,又一条长篇评论被顶了上来,他仔细看了看,脸上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
“看来高第这位老兄的话题度还真不低。又有朋友发来了长篇分析,咱们一起来看看。”他清了清嗓子,念道:“UP主,高第后来名声彻底臭了,关键点还不是放弃关外,而是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皇太极绕道蒙古破关而入,兵临北京城下,高第当时负责协理京营戎政,驻守通州,结果他闻敌先怯,弃城逃跑,导致军心溃散,这才真正让他声名狼藉,被钉在了耻辱柱上。另外,关于阉党对东林的清洗,我觉得也得重新审视,所谓血流成河,更像是后来东林重新上台后编造的悲情叙事。魏忠贤主要针对的是杨涟、左光斗这些带头跟他死磕的核心骨干,真正弄死的也就‘六君子’‘七君子’这十几位,大部分东林官员只是罢官免职,远远谈不上‘血洗’。等崇祯上台,东林党人为了彰显自己受害深重、政治正确,自然要大力渲染当年的恐怖,把魏忠贤和阉党的恶行最大化。”
“这位网友提到了一个关键事件——己巳之变!”朱及第立刻调出了崇祯二年的形势图,“这确实是高第职业生涯,乃至人生的滑铁卢。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坚固的宁锦防线,绕道蒙古,从大安口、龙井关破长城而入,直扑北京,史称‘己巳之变’或‘后金第一次入口之战’,京师震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