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及第似乎不愿在王恭厂大爆炸的谜团中过多纠缠,迅速将话题拉回了权力更迭的主线。
“好了,大爆炸的谜团咱们先放一放,让它继续神秘着。”他话锋一转,“视线拉回到天启七年八月,天启皇帝驾崩,帝国的权柄,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规矩,毫无悬念地落在了信王朱由检的头上。这位当时年仅十七岁的王爷,是他哥哥天启帝唯一在世的同父异母亲弟弟,法统上无可争议。”
“不过呢,”朱及第语气带着点考据的意味,“在朱由检顺利即位之前,史料和野史中都流传着一个小插曲。说是魏忠贤和他的对食伴侣客氏,曾一度幻想让天启皇帝能有亲生儿子继承皇位,甚至动过从宫外抱养婴儿(比如魏忠贤的侄孙)冒充皇子,来绕过信王朱由检。但这个计划,据说被秉性刚正的天启张皇后给严词拒绝了。”
他刚说完,就看到弹幕上飘过一片质疑:
【扯淡吧?魏忠贤要真有这本事和决心,还用得着跟皇后商量?直接强行操作不就完了?】
【+1,这明显是后来东林党为了黑魏忠贤,把他描绘成妄图篡国的奸贼,给自己脸上贴金呢!】
【九千岁虽然坏,但不蠢,他知道自己的权力完全来自皇帝,换个婴儿那些大明宗室能答应?】
朱及第看着这些评论,点了点头:“网友们眼睛是雪亮的。从逻辑上讲,魏忠贤的核心利益是依附皇权,而不是挑战皇位继承法统。抱养婴儿风险极大,且张皇后作为正宫,在这类事情上有很强的话语权。这个‘立嗣风波’,很可能确实是被夸大甚至虚构的。”
“那么,魏忠贤对朱由检即位真正的态度是什么呢?”朱及第分析道,“有网友提出了一个更合理的视角:魏忠贤是看着朱由校、朱由检这哥俩从小长大的。对他而言,哥哥当皇帝和弟弟当皇帝,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他需要服务和依附的‘主人’。只要新皇帝继续信任他,他的权力就能延续。”
画面上呈现出信王朱由检在宦官引导下,心怀忐忑步入紫禁城的场景。
“所以,当朱由检奉诏入宫,准备承接皇位时,”朱及第继续道,“从现有史料看,魏忠贤非但没有表现出任何加害之意,反而是在不断地、甚至有些笨拙地试图讨好这位即将上任的新老板。他安排迎接,布置住所,表现得极为恭顺。有网友甚至认为,如果朱由检当时能稍微表现得信任和宽容一些,魏忠贤很可能就会继续做他的‘九千岁’。”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朱及第的声音带上了几分戏剧性,“关键就在于朱由检这个人,他的性格特质——极度敏感、多疑,而且由于长期生活在父亲、哥哥去世的阴影和魏忠贤权势的传闻下,对宫廷特别是对魏忠贤充满了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和恐惧。”
弹幕适时地补充了大量细节:
【据说他进宫后吓得要死,自己带着麦饼进去,不敢吃宫里的东西!】
【对对对,晚上睡觉枕头下还藏把剑,生怕被人暗害!】
【魏忠贤派人来送吃的,他不敢吃;派人来问候,他觉得是监视;连走路都觉得有人跟踪!】
【这就是典型的被迫害妄想症啊!魏忠贤估计都懵了,我明明在讨好你,你怎么怕成这样?】
画面上模拟出少年朱由检在宫中疑神疑鬼、夜不能寐,甚至偷偷啃食自备干粮的场景,与魏忠贤一方小心翼翼、却屡屡碰钉子的讨好形成鲜明对比。
“魏忠贤的每一次示好,在朱由检看来,都可能是一次试探,一个陷阱。”朱及第总结道,“这种根植于内心的强烈不安全感,使得朱由检从一开始,就将魏忠贤定位成了必须铲除的敌人。魏忠贤越是讨好,反而越让朱由检觉得他包藏祸心,是在麻痹自己。这种致命的误解,彻底堵死了魏忠贤平稳过渡权力的任何可能性,也为他自己的覆灭,埋下了最直接的伏笔。”
天幕上,朱及第还在分析着朱由检入宫后的种种疑神疑鬼,描绘着那少年天子在巨大权力和未知危险面前的不安与恐惧。
奉天殿前,朱元璋听着后世的讲述,脸上的怒容渐渐被一种复杂的神色所取代。他没有再看那天幕,而是缓缓转过头,目光落在了身旁的太子朱标,以及站在藩王队列前列的燕王朱棣身上。
他的声音不高,带着一种罕见的、近乎疲惫的沙哑,打破了广场上的沉寂:
“标儿,老四。”
朱标和朱棣闻声,立刻躬身应道:“儿臣在。”
朱元璋的目光似乎穿透了他们,看到了那遥远而混乱的未来,他轻轻叹了口气,那叹息声沉重得仿佛承载了整个王朝的重量。
“天幕上说那朱由检,才十七岁,是个半大孩子。”朱元璋的语调很慢,像是在梳理自己的思绪,“咱听着他不敢吃宫里的东西,怀里揣着饼,睡觉还搁把剑……心里头,竟有些……有些不是滋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