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及第没有立刻继续讲述,而是接通了一位ID为“理性看历史”的网友连线。这位网友的声音带着冷静的分析,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UP主,各位网友,关于袁崇焕为什么敢夸下‘五年平辽’的海口,我认为不能简单归咎于他个人的狂妄。”网友“理性看历史”开门见山,“我们得看看他的履历和心理轨迹。”
“袁崇焕是天启二年进士,标准的文官出身。但他与其他文官不同,凭借一股血勇和敏锐,主动请缨出关,并且在宁远、宁锦连续取得了两次对后金的大捷!”网友理性看历史分析道,“大家可以想象,一个文人,在战场上取得了连很多宿将都难以企及的胜利,他会怎么想?他会飘,他会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是能力挽狂澜的绝世名将!这是人性。”
画面上呈现出袁崇焕在宁远城头意气风发的模样。
“而就在他志得意满之时,魏忠贤却只给了他一百两银子的‘奖赏’,并暗示他滚蛋。”网友话锋一转,“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会让他憋着一股气,一股‘如果让我放手去干,一定能干得更好’的逆反心理和气性!所以,当崇祯皇帝给他搭建了一个看似可以大展拳脚的平台时,这股被压抑的气性和自信,就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五年平辽’的保证——爆发了出来。”
“另外,不得不说明朝中后期文官体系的一个陋习,”网友继续道,“很多官员在争取项目(比如打仗、治河)时,会习惯性地夸大预期成果,以便争取到皇帝的支持。至于后续能不能完成,那就边走边看,一点点再向朝廷要条件、找理由。我推测,袁崇焕提出‘五年平辽’,他自己内心也未必真有十足把握。这更像是一种谈判策略,先抛出最诱人的目标,把项目和主导权拿到手再说。事实上,史料记载他后来私下对首辅韩爌也透露过,‘聊慰上意耳’,多少有点安慰皇帝、走一步看一步的意思。”
“而与‘飘了’的袁崇焕相比,此时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小白。”理性看历史的声音带着一丝惋惜,“他作为信王,从未被当作储君培养,对辽东复杂的敌我形势、对军事行动的艰巨性,缺乏最基本的认知。他所有的信息来源,都依赖于臣子的奏报。当一个刚刚取得大捷、被寄予厚望的‘名将’向他保证五年就能解决先帝、乃至列祖列宗都没能解决的辽东边患时,他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选择了毫无保留的相信。”
画面呈现出崇祯皇帝那充满期盼和信任的年轻面庞。
“然而,”网友的语气陡然变得严肃,“世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此!崇祯皇帝的性格,我们之前已经分析过,敏感、多疑,且极度缺乏安全感,非黑即白。他对臣子的信任,往往建立在对方必须完全符合甚至超越他期望的基础上。一旦他发现现实与承诺严重不符,发现自己被‘欺骗’,那种被背叛的感觉会极其强烈,之前的信任有多深,之后的恨意就会有多浓!”
网友最后沉重地指出:“所以,我可以断言,如果袁崇焕最终无法实现‘五年平辽’的承诺,哪怕他尽力了,哪怕有客观原因,他在崇祯皇帝心中的下场,恐怕会比魏忠贤更加凄惨!因为魏忠贤是公认的‘坏’,而袁崇焕,在崇祯看来,将是‘辜负了朕全部信任的骗子’!这种来自‘自己人’的‘背叛’,是崇祯性格绝对无法容忍的!”
这番连线分析,如同冰水浇头,让天幕下的朱元璋瞬间紧张了起来!
他原本也对袁崇焕的“五年平辽”嗤之以鼻,认为其狂悖。但听完网友的分析,他更加担忧的,是那个后世子孙崇祯的反应!
“坏了!”朱元璋猛地一拍大腿,脸上写满了焦急,“这网友说得在理!那朱由检是个听不得坏话、受不得骗的主儿!袁崇焕这话说大了,将来圆不回来,以他那性子,岂能轻饶?!”
他站起身,烦躁地踱了两步,“可……可就算袁崇焕话说满了,放眼整个崇祯朝,论及辽东军事,还有谁比他更能打?宁远宁锦两场大捷是实打实的!杀了他,等于自断臂膀,辽东还有谁能顶上去?岂不是眼睁睁看着辽东彻底糜烂,让那后金坐大吗?!”
朱元璋越想越觉得可怕,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幅景象:袁崇焕因为无法兑现承诺而被盛怒的崇祯处死,辽东防线随之崩溃,大明的国势如同雪崩般无可挽回……
“蠢!蠢不可及!!”朱元璋气得胡子都在发抖,既是骂袁崇焕的口无遮拦,更是骂崇祯的不知轻重,“为君者,岂能因一时之气,自毁长城?!就算臣子有错,也该权衡利弊,是用是罚,当以国事为重!他……他难道不明白吗?!”
朱标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忧心忡忡道:“父皇,若真如此,则辽东危矣,大明危矣!”
夜空下,那份来自后世的、基于性格分析的预言,让洪武君臣提前感受到了一种近乎窒息的绝望。他们眼睁睁看着那艘名为大明的巨轮,在一位能力有限却刚愎自用的船长和一位立下军令状却难以兑现的大副驾驶下,正加速驶向已知的冰山,却无能为力。
喜欢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