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及第的讲述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平静,将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后的波澜,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老铁们,想象一下崇祯皇帝接到袁崇焕奏报时的情景。”朱及第的声音仿佛能将人拉回那座冰冷的紫禁城,“奏疏里,袁崇焕以‘十二大罪’为由,禀报了自己用尚方宝剑在双岛阅兵时,当场诛杀东江总兵毛文龙的全过程。他或许还期待着皇帝的嘉许,认为自己是替朝廷铲除了一个不听号令的军阀。”
画面切换到年轻的崇祯皇帝阅读奏疏的场景。起初,他脸上或许还有一丝对袁崇焕果断的赞许,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脸色逐渐变得铁青,拿着奏疏的手甚至因为愤怒而微微颤抖。
“震惊!难以置信!然后是滔天的怒火!”朱及第描述着崇祯的心理活动,“毛文龙是什么人?是朝廷正式任命的总兵官,是牵制后金的重要力量!你袁崇焕虽有尚方宝剑,但如此擅杀大将,事前不请示,事后才通报,眼里还有没有朕这个皇帝?还有没有朝廷法度?!”
奉天殿前,众人仿佛能听到崇祯皇帝那压抑在胸腔里的怒吼。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天幕下的他们感到一阵无力。
“崇祯皇帝,他愤怒,他憋屈,他甚至可能想立刻下旨将袁崇焕锁拿进京问罪。”朱及第话锋一转,“但是,他最终……忍住了。”
画面上,崇祯在空荡的大殿里来回踱步,脸色变幻不定,最终,他颓然坐回龙椅,提起朱笔,在那份让他怒火中烧的奏疏上,写下了一段措辞复杂、既肯定其“为国除害”之心,又隐含告诫其“事权专一,军中一切事宜当相机而行”的批复。他没有追究袁崇焕擅杀之罪,反而将毛文龙的罪行坐实,安抚了袁崇焕。
“为什么?”朱及第点破了崇祯的无奈,“因为‘五年平辽’这块大饼,他还没有完全放弃希望!毛文龙已经死了,人死不能复生。如果此刻严惩袁崇焕,等于承认自己看错了人,等于亲手打碎了自己中兴大明的梦想,等于让刚刚稳定下来的辽东局势再次陷入混乱。他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选择继续相信袁崇焕,用这种近乎纵容的方式,赌袁崇焕真能创造出奇迹,用未来的胜利来弥补今日的僭越和损失。”
看到这里,天幕下的洪武君臣,尤其是朱元璋、朱标等人,心中竟不由自主地对这位后世子孙生出了一丝复杂的同情。
他真的很努力。他清算阉党,试图重整朝纲;他日夜操劳,事必躬亲;他节俭勤政,不近享乐。他具备了一个“明君”应有的几乎所有个人品德和主观意愿。
然而……
“他……他真的不该当这个皇帝啊……”一位勋贵忍不住低声叹息,这话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朱标更是面露不忍之色,轻声道:“父皇,观其行事,勤勉有余,而决断、识人、乃至……运气,皆不足。若为太平守成之君,或可勉力维持。然当此末世,内忧外患,群狼环伺,他这般性子……唉,真是难为他了。”
就连朱元璋,此刻也沉默了。他想起自己打天下时的艰难,深知有时候,个人的努力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崇祯就像是一个被硬推上擂台的少年,对手却是身经百战的壮汉,他再怎么拼命,结局似乎早已注定。
弹幕上也飘过类似的感慨:
【崇祯真是倒霉蛋,接了个烂到根的摊子。】
【他要是个王爷,说不定能当个不错的书法家或者木匠(跟他哥学)?】
【有时候真觉得,他要是像阿斗那样躺平,大明说不定还能多活几年……】
【至少不会因为瞎折腾而加速死亡。】
【心疼他一秒,但大明的锅他确实得背。】
朱及第看着这些评论,最后总结道:“崇祯皇帝对袁崇焕杀毛文龙一事的隐忍,是他性格中优柔寡断、容易被既定目标绑架的又一次体现,也是末世帝王无奈的选择。他将所有的赌注,甚至是大明最后的国运,都押在了袁崇焕那虚无缥缈的‘五年平辽’之上。他不知道的是,他这一次的妥协,非但没有换来期待的胜利,反而亲手松开了套在猛兽脖颈上的最后一根锁链,也为他自己和袁崇焕,铺就了一条无法回头的绝路。”
夜空下,那份对崇祯皇帝的同情,与对大明国运的绝望交织在一起,让洪武十一年的夜晚,显得格外沉重。他们仿佛看到,那个在深宫中熬夜批阅奏章、试图力挽狂澜的年轻皇帝,他的努力,他的挣扎,最终都化为了历史书中一声沉重的叹息。
天幕上,朱及第的语调陡然变得急促,背景画面也切换成了疾驰的后金骑兵和苍茫的北方山川。
“老铁们,就在崇祯皇帝还在为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一事憋着火,却又不得不指望他实现‘五年平辽’美梦的时候,遥远的盛京(沈阳),已经坐稳汗位、彻底整合了内部力量的皇太极,再次亮出了锋利的獠牙!”朱及第的声音带着山雨欲来的紧张感,“天聪三年(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亲率八旗主力,并汇合归附的蒙古各部,共计约十万人马,浩浩荡荡,再次南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