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
董福喜没等她说完就拍板,反正功德点数都扣了,不差这俩导游费。他瞥了眼旁边已经开始对着教堂尖顶流口水的老爹,补充道,“重点讲能吃的,顺便说说那些乱七八糟的历史。”
大姐眼睛一亮,立刻掏出个绣着 “临海欢迎您” 的袖章戴上,清了清嗓子按下扩音器开关:“各位老板好!我姓王,叫我王导就行!咱先从脚底下这路说起 —— 您瞅这坡度,哎对喽,往那边看,那房子是不是跟咱平常住的不一样?”
她手指着一排红砖墙的德式洋楼,墙根的爬山虎顺着 30 度斜坡往上爬,像给房子系了条绿围裙。刘晓顺着她的手仰头,突然 “哎哟” 一声,捂着额头 —— 原来他站的地方比街对面低半米,整个人跟站在滑梯上似的。
“临海这地势,搁咱老辈儿叫‘丘陵’,搁殖民者那儿叫‘天然堡垒’!” 王导的扩音器突然发出电流杂音,惊飞了电线上的海鸥,“为啥没非机动车道?您骑自行车试试?上江苏路那坡能把脚蹬子踩飞,下浙江路那坎能直接冲海里喂鱼!所以啊,咱临海人要么靠腿,要么靠公交,要么……”
她突然压低声音,“靠海风推着走!”
董盛顺的魂体突然飘到一栋洋楼的尖顶上,金牙对着窗户反光:“儿子,这房子跟总督楼那老德国玩意儿像亲戚!你看那窗台的石雕,比王老太家的纸扎别墅精致多了,就是不知道抗不抗鬼魂附身。”
“别瞎飘!”
董福喜扯了把空气(拽住老爹的袖子),转头看见王导正盯着他,赶紧打哈哈,“我爹…… 呃,我家老爷子生前就爱看老房子。您接着说,这路名咋都用省份命名?”
“这就有讲究了!”
王导往手心啐了口唾沫,在路边的石板上画起地图,“早年临海叫胶澳,被德国占了那会儿,路名全是啥‘威廉街’‘俾斯麦街’。后来咱收回来,当即就改了 —— 全国三十一个省,咱临海的路牌上能找着二十九个!您看那‘北京路’直通码头,‘上海路’连着火车站,这叫啥?这叫‘全国一盘棋’!甭管以前是谁的地盘,现在都是咱中国的地界儿!”
刘晓蹲在旁边点头如捣蒜,手指在碎屏上戳戳点点:“怪不得我导航总迷路,原来这路是按省份摆的八卦阵!那为啥临海路不是直的?我刚用手机量了,歪了快 30 度!”
“这你就不懂了吧?”
王导笑得眼角堆起褶子,露出白花花的大牙,“老辈儿说这是风水 —— 正南正北的房子夏天晒得慌,冬天挡不住西北风。咱临海的房子顺着山势走,上午东边晒,下午西边亮,阴阳调和!就跟咱喝啤酒似的,常温的嫌淡,冰镇的太凉,就得 10 度左右才对味儿!”
董盛顺突然 “嗖” 地飘到王导身后,对着她的草帽哈了口阴气:“那是不是说,住这儿的人不用买空调?省下来的钱能多喝两箱啤酒?”
王导猛地打了个寒颤,下意识裹紧外套:“邪门了,这大清早咋刮阴风?”
她揉揉胳膊继续往前走,“咱往那边走,去看看德国总督楼旧址,那地方的楼梯才叫绝,转着圈往上爬,能把人绕晕 —— 跟咱临海的路一个脾气!”
刘晓跟在后面嘀咕:“盛顺叔,您别吓导游啊,不然她不带咱去吃海鲜自助了。”
“放心,” 董盛顺的魂体在路灯杆上蹭了蹭,把上面的露水蹭得滴答响,“我刚听见她跟别的导游唠嗑,说下午带咱去啤酒博物馆,能免费尝原浆。咱现在跟紧点,说不定能混上她的工作餐。”
董福喜被这俩活宝气笑了,刚想开口,却见王导在一栋红砖墙前停下,指着门楣上的石雕:“您瞅这花纹,典型的哥特式,当年德国人建这楼时,把老家的工匠都请来了。但您再看窗棂,雕的是咱中国的缠枝莲 —— 就跟临海这地方似的,洋玩意儿里掺着咱自己的根,有意思不?”
董盛顺突然对着石雕比划:“我看像王老太家那套叛逃的纸扎保安队,个个举着枪,就是没咱村的石狮子威风。”
“爹,那是殖民者的徽章。”
董福喜低声提醒,却被王导的话吸引了注意力 ——“您知道不?这楼里以前还摆过蒋校长的办公桌,后来成了博物馆。最绝的是地下室,德国工程师设计的,防水防潮,当年存的啤酒到现在还能闻见麦香味儿。”
“啤酒?”
刘晓的耳朵瞬间支棱起来,“比咱昨晚吃的烤海鲜还香?”
“那可不,”王导往海边的方向努努嘴,“临海人说‘吃蛤蜊哈啤酒’,缺一不可。等会儿咱去栈桥,那边的海鲜市场早上刚靠岸的鲅鱼,银光闪闪的,眼珠子还瞪着呢!”
董福喜的手机突然震动,他以为又是系统扣分,掏出来一看却乐了 ——【检测到阳间历史知识吸收,解锁 “徐福传说” 前置线索,功德点数 + 5,当前余额 5450】。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守村人地府转正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守村人地府转正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