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玩玩”,定下了基调。
于是,那张承载着江屿白“福音快递”梦想的灵魂涂鸦,如同圣旨一般,被福顺捏着鼻子,送到了工部衙门。
起初,工部那些胡子花白、满手老茧、见惯了榫卯斗拱的老匠人们,看着桌上那张鬼画符般的“图纸”,表情是统一的:懵圈。
“这……这是个啥?长翅膀的……馒头?”
“这棍子不像棍子,筒子不像筒子的……是攻城槌还是烟囱?”
“声波推送?用啥波?编钟声还是铜锣响?”
但当福顺板着脸,传达了“陛下口谕”,尤其强调了“悦音糖”对边关将士的重要性(以及陛下很感兴趣)后,老匠人们的眼神瞬间变了!从懵圈变成了……闪烁着技术宅特有的、遇到高难度挑战时的兴奋光芒!
“陛下的意思……是要咱把这……打出去?还得保证落地不散架?能吸音?”一个姓鲁的老工匠(据说是鲁班后人,真假存疑)捋着胡子,小眼睛里精光四射。
“有意思!真有意思!”另一个姓墨的工匠(自称墨子传人,同样存疑)搓着手,“蓬松之物,远程投送……难点在于初速、稳定性和落地缓冲!”
“声波推送……倒是个新思路!动静小!就是力道够不够?”一个专攻军械的老匠人摸着下巴沉吟。
一群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的老头,围着那张灵魂涂鸦,瞬间进入了头脑风暴模式!什么榫卯斗拱、宫殿修缮,统统抛到了脑后!此刻,他们的眼里只有“大炮”!这玩意儿,够新奇!够挑战!够……好玩!
接下来的日子,工部大院彻底变了画风。
“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依旧,但锻造的不再是梁柱构件,而是各种奇形怪状、看着就不像干好事的金属部件——有带螺旋凹槽的粗大铁管(发射筒?),有布满孔洞、像个超大号漏勺的金属兜网(装糖球?),还有一堆大小不一的音叉、铜铃铛和……几面特制的小铜锣(声波发生器?)。
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单纯的铁锈味,还混合着一股越来越浓郁的、甜得发腻的焦糖香气——那是工部专门开辟的“试验厨房”日夜熬煮“悦音糖”超大糖浆原料的味道。几个膀大腰圆的铁匠,此刻正笨手笨脚、满脸通红地跟着御膳房借调来的大师傅学习“拉丝”和“裹球”技术,场面极其违和。
江屿白作为“技术顾问”(主要任务是解释他那灵魂涂鸦到底想表达啥),成了工部最受欢迎(也最让人头疼)的人物。他每天在工坊里窜来窜去,指手画脚:
“鲁师傅!这发射筒内壁不够光滑!糖球摩擦大了会掉渣!影响净化效果!得抛光!抛得像镜子那么亮!”
“墨师傅!您这声波发生器频率不对!太尖锐了!震得糖球内部结构发紧!要柔和!要像……像乐瑶姑娘弹琴那种‘嗡~’中带点‘润~’的感觉!”
“装填组!裹糖球的时候手轻点!别跟揉面似的!要蓬松!蓬松懂不懂?要像云朵!一戳一个坑那种!”
老工匠们被他烦得够呛,但架不住这小子虽然满嘴跑火车,偶尔蹦出的点子(比如“用丝绸内衬减少摩擦”、“特定频率声波预热糖浆增加延展性”)还真有那么点歪理。再加上陛下的“玩玩”口谕在上,大家也只能捏着鼻子,把这“大炮”当成一项严肃(且荒诞)的国家级重点工程来攻关。
几经折腾,在浪费了足以让京城百姓吃上三个月的糖浆原料后,“初代远程悦音糖投射器”——工部内部代号“甜心一号”——终于颤颤巍巍地矗立在了工部后院的试验场上。
这玩意儿……造型相当别致。
主体是一个斜指向天的、内壁打磨得锃光瓦亮的粗大青铜管(发射筒),下面连接着复杂的木质支架和绞盘机构(提供初速和角度调整)。发射筒尾部,固定着一个由数个大小不一音叉和小铜锣组成的“声波共鸣箱”。最前端,则是一个可以开合的、布满透气孔洞的金属“糖球兜”。整个装置看起来……像是投石机、大号唢呐和捕虫网的诡异结合体,透着一股浓浓的“民科”气息。
试验日,赵衍居然也来了兴致,带着福顺和几个心腹近臣,亲临工部后院“观礼”。工部大小官员和参与研制的工匠们跪了一地,激动又忐忑。
试验目标:将一枚人头大小、雪白蓬松的特制“安神悦音糖球”,精准投射到百步之外、临时圈出来的模拟“受噪音影响营地”里。
操作手是工部力气最大、胆子也最大的铁匠学徒——牛二。小伙子光着膀子,露出一身虬结的肌肉,紧张得手心全是汗。
“装填!”负责指挥的鲁老工匠一声令下。
牛二小心翼翼地抱起那颗轻飘飘、软乎乎的巨大糖球,如同捧着个随时会炸的宝贝,屏住呼吸,将其稳稳放入前端的金属兜网中。糖球接触到冰冷的金属网,微微颤了颤,几缕糖丝调皮地探出网眼。
“声波预热!共鸣箱启动!”墨工匠吼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陛下,您的奏折上热门了!请大家收藏:(m.20xs.org)陛下,您的奏折上热门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