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雅南的来访与那份沉重的“赠礼”,如同在原本就暗流涌动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其引发的涟漪在沈墨心中层层扩散,经久不息。斫韵堂内,时间仿佛变得粘稠而缓慢,白昼与黑夜的界限在专注的研究与沉思中模糊。
他没有急于行动,更没有立刻携新得之物莽撞地前往位育斋。那位神秘“姑祖母”通过董雅南传递的,不仅仅是几件实物,更是一种态度,一种考验,乃至一份沉甸甸的嘱托。“物归其主”四字,重若千钧。他需要时间,需要静心,需要真正理解这份“遗泽”的内涵,才能不负所托,亦能在即将到来的未知中多一分把握。
他首先将注意力完全沉浸在那卷杏黄色绢帛的“天工遗训”之中。这并非简单的文字记录,而是“天工坊”末代掌脉董乾元以自身精神意念混合朱砂秘药书写而成,每一笔划都蕴含着独特的韵律与信息流。寻常人观看,或许只觉得字迹古奥,但在已然初步接触“星髓”共鸣、且心怀至诚的沈墨眼中,这些文字仿佛活了过来。
工作台的灯光被调到最柔和的档位,定魂香再次点燃,青烟笔直如线。沈墨净手凝神,如同进行一场庄严的仪式,将绢帛缓缓展开。他没有直接去“读”那些文字,而是先闭上双眼,调整呼吸,让意念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探向绢帛。
起初是一片混沌的感知,如同隔着毛玻璃观看。但他不急不躁,谨记遗训开篇的“意合”之要,摒弃了所有急功近利的杂念,只是纯粹地、耐心地去感受那份跨越了三百年时光的精神印记。
渐渐地,指尖传来微弱的温麻感,仿佛有极其细微的电流在与他的意念相互试探、交融。脑海中开始浮现出一些模糊的光点,如同夜空中初生的星子,闪烁不定。他继续保持着心境的澄澈与空明,如同一位耐心的牧星人,守护着这些微弱的光点。
不知过了多久,那些光点逐渐稳定、明亮,并开始沿着某种玄妙的轨迹流动、连接,最终在他“眼前”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散发着温润朱砂光泽的文字画卷——正是绢帛上所书的内容,但此刻,它们不再是平面的符号,而是立体的、蕴含着精神能量的载体。
“天工遗训:星槎之要,不在力取,而在意合。璇玑玉衡,非仅观星之器,实为衡心之尺。心正,则星力可借;意纯,则秘钥自显……”
这一次,“阅读”的感受截然不同。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重量,带着温度,带着董乾元当年书写时那份对传承的郑重、对后世的期盼、以及对大道艰深的慨叹,直接烙印在他的心田。他不仅理解了字面意思,更触摸到了字里行间流淌的那份“意”。
他明白了,“星槎”体系的核心,并非某种强大的、可供驱使的外力,而是一条通往“天人合一”境界的路径,一种理解宇宙、沟通星辰的智慧。它要求传承者拥有与之匹配的心性与境界。“璇玑玉衡”(北斗七星)在这个体系中,不仅是坐标和能量源,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并衡量着试图接触“星槎”核心者的内心。心术不正、意念驳杂者,即便侥幸得到信物,也无法触及真正的精髓,甚至可能引动星力反噬。
而“意核”,便是这智慧与传承的结晶,是“星槎”的“灵魂”所在。它并非固定在某一处的死物,而是某种……活性的、需要特定条件(心正意纯、星图密钥、血脉或精神共鸣)才能“唤醒”和“接入”的存在。
遗训后面关于“星髓”温养和“窥月镜片”使用的心法,更是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星髓”并非被动的能量块,它需要以自身的精神力进行“温养”,如同盘玉,久而久之,方能与之建立更深的联系,如臂指使。而“窥月镜片”也不仅仅是光学器件,它能折射、过滤的不仅是可见光,更包括各种不可见的能量波动和精神讯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这些法门并不复杂,却直指本源,强调的是内在修养与对外物的深刻理解,而非具体的咒语或手印。这正符合“天工坊”“以器载道”的理念。
接下来的几天,沈墨的生活变得极有规律。白天,他处理必要的日常工作,维持着表面的平静。一旦回到斫韵堂,他便沉浸在遗训的感悟与心法的练习之中。
他手握“星髓”,依照绢帛上所载的呼吸吐纳与意念引导之法,尝试与之沟通。起初,“星髓”依旧只是传来那熟悉的、与星空共鸣的微弱搏动。但他不急不躁,只是持续地、温和地将自身沉静、专注的意念包裹过去,如同溪水冲刷卵石,不带任何强迫的意图。
一天,两天……直到第三天深夜,当他再次进入那种物我两忘的冥想状态时,他清晰地感觉到,“星髓”内部那原本似乎无处不在的搏动,开始向中心收敛、凝聚,最终形成了一个极其微小、却无比明亮和稳定的“光点”。与此同时,一股远比以往清晰、温顺的暖流,从“星髓”中流淌而出,顺着手臂的经络,缓缓汇入他的丹田气海,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充实与安宁之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请大家收藏:(m.20xs.org)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