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彻底驱散了景山的薄雾,将葱茏的林木与古朴的亭台染上一层暖融融的金边。游客渐渐多了起来,喧闹的人声冲散了山坡背阴处那片刻的沉寂与诡异。沈墨随着人流下山,脑海中却反复回响着“守陵人”那沙哑的警告与那些蕴含巨大信息量的话语。
他没有直接回故宫,而是在景山公园外寻了一处僻静的早点摊,要了一碗豆汁儿,几根焦圈,如同任何一个寻常的北京早晨那样,慢条斯理地吃着。味同嚼蜡,心思早已飞远。
“守陵人”、“怨井”、“那边的网,这边的钉”、“因果纠缠三百年”……这些词语构筑起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景山之下,确实镇压着与明末崇祯皇帝相关的、极其强烈的龙气怨念,这股力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能量节点,并与故宫内的“星槎”网络相互影响,如同一个不稳定的病灶。而那位神秘老者,世代守护于此,维持着某种危险的平衡。
老者警告他莫要掺和,语气中的凝重不似作伪。这“浑水”之下,恐怕不仅只有那狂暴的怨念,更可能潜藏着其他觊觎或利用这股力量的存在。
“索影者”是否知情?他们追寻一切“危险”的秘术与传承,这景山“怨井”无疑符合他们的目标。保卫处呢?赵建国他们对故宫内部的能量异动如此敏感,是否也知晓景山这个外部“病灶”的存在?
疑问越多,沈墨反而越发冷静。冲动与好奇解决不了问题,尤其是在自身实力尚未完全恢复,且对手虚实不明的情况下。他需要信息,需要更扎实的依据,需要理解这“三百年因果”究竟为何。
吃完早点,他并未返回危机四伏的斫韵堂,而是转向了一个地方——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那里收藏着大量明清史料、地方志、野史笔记,或许能从中找到关于明末景山、乃至可能与“天工坊”相关的蛛丝马迹。
凭借研究员身份,他顺利进入了古籍阅览区。空气中弥漫着旧纸与墨香特有的沉静气息,一排排高大的樟木书柜如同沉默的卫士,守护着时光的秘密。他首先调阅了《明史》、《崇祯实录》等官方正史,重点关注崇祯皇帝自缢前后的记载,以及关于景山(当时称为万岁山)的官方描述。
史料记载冰冷而简洁:“……帝崩于万岁山寿皇亭……”,“内城陷,帝登万岁山之寿皇亭,自缢……” 字里行间是一个王朝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但并无任何超自然力量的描述。
这在意料之中。真正的秘密,往往隐藏在官方笔墨之外。
他转而搜寻明清之际的文人笔记、野史稗钞。这些非官方的记录,虽然真伪混杂,却常常保留了一些为正史所讳莫如深的细节。他重点查阅了那些经历过甲申之变、并留有笔记的士大夫着作,如谈迁《国榷》、计六奇《明季北略》、张岱《石匮书后集》等。
时间在泛黄脆弱的纸页翻动声中悄然流逝。他沉浸在这些数百年前的文字里,试图从那些带着血泪与烟尘的记录中,剥离出有用的信息。
在查阅一本清初颇为冷门的笔记——《北游录》,作者是一位自称“瓮牖散人”的前明遗老时,一段不同寻常的记载,引起了沈墨的注意:
「……甲申三月十九日,贼陷内城,帝蒙尘万岁山。是夜,天象骤变,紫微晦暗,北斗倒悬,有赤光如匹练,自九霄坠于山阳,俄顷,地隐有龙吟悲啸之声,彻夜不绝,闻者肝胆俱裂。翌日,得帝崩讯……后有方士言,此乃末代龙气不甘,郁结冲霄,感召星变,然其势太烈,恐生不祥,需以重器镇之……」
沈墨的目光在这段文字上久久停留。
“天象骤变”、“紫微晦暗”、“北斗倒悬”、“赤光如匹练坠于山阳”、“龙吟悲啸”、“需以重器镇之”!
这段描述,与他之前的遭遇和推测惊人地吻合!“紫微”帝星晦暗,“北斗”倒悬,正是王朝倾覆、天象大乱的征兆!而那“赤光”,是否就是龙气怨念冲天而起的景象?最终坠于“山阳”(山之南坡,正是他发现异常古柏的区域),形成了那口“怨井”?“镇之”二字,更是直接印证了“守陵人”守护“怨井”的说法!
那么,所谓的“重器”是什么?是某种强大的法器?还是……与“星槎”网络相关的布置?
他继续翻阅,试图找到关于“重器”或后续“镇压”措施的更多记载。然而,《北游录》中对此再无提及,仿佛那“方士”之言只是随口一说。
他没有气馁,扩大搜索范围,将查阅重点放在了明末清初与天文、历法、方技(古代对工艺技术、方术等的总称)相关的记载上,试图寻找“天工坊”可能留下的痕迹。
终于,在一部编纂于康熙年间、收录了前明诸多散佚技艺的《古今秘苑辑略》中,他发现了一条极其隐晦的记录:
「……崇祯末,京师大匠董某,擅‘天工’之巧,能窥星涉奥。闻变,呕血三升,叹曰:‘龙气崩摧,星轨易位,非人力可挽。然戾气所钟,恐污璇玑,遗祸后世。’遂密制‘定星针’一具,埋于煤山(即景山)地脉节点,欲导引残念,缓释其厄,惜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请大家收藏:(m.20xs.org)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