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彻底漫过紫禁城的红墙,将琉璃瓦顶染成一片金红。沈墨与董雅南沿着东六宫西侧的宫道前行,脚下青石板缝里还残留着夜露的湿气,踩上去偶尔能听到细微的 “沁” 声。道旁的古槐枝叶舒展,晨鸟在枝头跳跃,发出清脆的啼鸣,可这寻常的生机,落在两人眼中,却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沉重 —— 三日之期如影随形,每一步都像是在与时间赛跑。
“你体内星力还没完全恢复,一会儿探查星桥时,别勉强。” 董雅南走在左侧,目光时不时扫过沈墨的脸色。他眼下还带着淡淡的青黑,那是星力透支未愈的痕迹,方才喝的 “凝神露” 虽缓解了急症,却补不上深层的亏空。
沈墨点点头,指尖摩挲着怀中铜质罗盘的边缘。罗盘不再剧烈震颤,但青铜烙印依旧泛着微弱的光,像一颗不安分的星火,隐隐与前方斋宫的方向产生共鸣。“我知道。玄枢说星桥是‘纽带’,现在连我都不确定,继续维护到底是对是错。”
这话出口,宫道上的空气似乎静了几分。董雅南停下脚步,转身看向他,定魂钟吊坠在胸前轻轻晃动,折射出细碎的光:“姑祖母说过,‘天工坊’的传承从不是一条坦途。董乾元当年造‘定星针’,也犹豫过三个月。但你要记得,‘九幽玺’若真苏醒,最先遭殃的是这紫禁城里的文物,是城外的百姓。我们没有退路。”
沈墨看着她眼中的坚定,心中的动摇渐渐平复。他想起在斫韵堂修复文物时,师父周鼎渊说过的话 ——“修复不是修补裂痕,是守住文物背后的人。” 星桥也好,“九幽玺” 也罢,本质都是在守护这片土地上的过往与当下。他握紧罗盘,青铜烙印传来的温热感仿佛也清晰了几分:“走吧,先看看斋宫的星桥。”
斋宫位于紫禁城东部,是清代皇帝祭天前斋戒的地方,与奉先殿的肃穆不同,这里更添了几分清净。宫门前的汉白玉栏杆雕刻着云纹,历经数百年摩挲,纹路边缘已变得光滑,阳光落在上面,能看到细微的包浆光泽。董雅南出示了提前申请的 “文物安全巡查” 许可,守卫并未多问,只是叮嘱两人注意殿内陈设,别碰祭器。
踏入斋宫正殿,一股混合着檀香与陈旧木料的气息扑面而来。殿内光线偏暗,只有高处的天窗透进几缕天光,照亮空气中浮动的尘埃。正中央供奉着清代皇帝的斋戒牌,木质牌位上的金字虽有磨损,却依旧透着庄严。沈墨没有急着探查,而是先走到殿内西北角 —— 根据《星桥枢要》记载,斋宫的地脉节点就在这附近,与南薰殿的水脉节点构成第二座主星桥。
他卸下背包,取出那本《星桥枢要》,指尖划过书页上关于斋宫星桥的记载:“斋宫地脉属‘土中带金’,主镇抚,与南薰殿水脉‘柔中带刚’相合,共承东方之气。” 这段文字旁有前辈批注的小字,是用朱砂写的 “冬春易滞,需以星辉润之”,墨迹已经发暗,显然有些年头了。
“我先布个简易的防护阵,免得探查时引来不必要的‘影’气。” 董雅南走到殿门处,从随身的布包里取出三枚小巧的青铜铃铛,分别挂在门楣两侧和殿内一根立柱上。铃铛样式古朴,表面刻着与定魂钟相似的纹路,她指尖轻点铃铛,三枚铃铛同时发出一声极轻的 “嗡鸣”,一道淡金色的光网悄然在殿内展开,将外界的气息隔绝在外。
沈墨深吸一口气,走到西北角,盘膝坐下。他先将铜质罗盘放在身前的地面上,罗盘指针微微转动,最终指向南薰殿的方向,青铜烙印的光芒与殿内地脉产生了微妙的呼应。接着,他闭上眼,按照《星桥枢要》中记载的 “地脉感应法”,将体内仅存的星力缓缓调出 —— 不同于之前在浴德堂的汹涌,这次的星力像细流般,顺着指尖渗入身下的青石板。
起初,只有冰凉的触感从指尖传来,像是触到了深埋地下的寒冰。沈墨耐心引导,让星力顺着石板的缝隙向下游走,穿过一层又一层土层。大约过了半盏茶的时间,他才隐约感觉到一丝微弱的 “脉动”—— 那是斋宫地脉的气息,比奉先殿的地脉更沉、更稳,带着 “土中带金” 的厚重感,如同沉睡的巨兽,呼吸缓慢却有力。
“怎么样?能连接到星桥吗?” 董雅南的声音很轻,生怕打扰他的专注。她站在不远处,手中握着定魂钟,目光警惕地扫视着殿内的阴影,防备 “索影者” 突然出现。
沈墨没有睁眼,只是微微点头,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他能 “看到”,一道淡金色的光带从斋宫地脉深处延伸出去,像一条沉睡的金龙,蜿蜒着指向南薰殿的方向。这就是斋宫 - 南薰殿星桥,与奉先殿 - 浴德堂星桥的 “金蓝相间” 不同,它通体呈淡金色,带着镇抚的意蕴,能量流转比想象中平稳。
可就在他的意念顺着光带向前探查时,忽然感觉到一丝异样 —— 在星桥中段靠近东筒子河的位置,淡金色的光带出现了一处极细微的 “卡顿”,像是水流遇到了小石子,能量在那里短暂滞留后才继续流动。他连忙集中精神,让星力顺着光带涌向那处卡顿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请大家收藏:(m.20xs.org)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