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石楔都补好后,沈墨用补符笔蘸着青铜粉溶液,小心地补全 “互” 字的中间一横,溶液一凝固,就和原有的符文融为一体,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修补痕迹。董晓立刻用脉气调节仪测了测 —— 脉气融合度从 45% 升到了 60%,还在慢慢涨,“沈哥!脉气开始融了!你看,石头周围的水已经有点清了!”
沈墨抬头一看,果然,之前浑得发土黄的水,现在已经透着点浅绿,能隐约看到石头周围的小鱼在游,“再贴张连脉符,让脉气融得更快点。” 他从背包里掏出连脉符 —— 这符是用两条河的水浸过的,专门用来促进脉气融合,贴在石头中央,注入星力,符纸很快化作一道淡光,融进石头里。
脉气调节仪的数值最终停在了 75%,石头周围的水彻底清了,能清楚地看到连脉石上的符文泛着淡金光,两条河的脉气 —— 通济渠的橙气和玉河的青气,在石头上方慢慢融在一起,变成了柔和的黄绿色,“成了!脉气融好了!” 董晓兴奋地喊起来,支架上的村民们也跟着欢呼,“水清了!鱼回来了!”
老郑赶紧拿起鱼篓,跳进旁边的浅水区,没一会儿就捞上来几条鲫鱼,还有两条小鲤鱼,“你看!鱼真的回来了!这下好了,下游的渔民又能捞到鱼了!” 他高兴地把鱼放进鱼篓,“沈师傅,今天中午就在这儿吃鱼,我给你们炖鱼汤,鲜得很!”
沈墨笑着点头,“好啊,不过我们也得帮忙,不能光让你一个人忙。” 董雅南已经开始收拾工具,董晓则趴在支架上,看着石头周围的鱼群,“沈哥,你看,好多鱼啊,比去年拍照片的时候还多!”
中午,老郑和村民们在河边搭了个灶台,炖起了鱼汤。鱼是刚捞的,还带着河鲜,加上老鲁送的玉米饼,又是一顿丰盛的午餐。鱼汤炖好后,老郑盛了一碗给沈墨,“尝尝,这鱼在脉气融了的水里长大,比别的鱼鲜!” 沈墨尝了一口,果然,鱼肉细嫩,汤鲜得没有一点腥味,还带着点淡淡的甜,是脉气融和后的味道。
村民们围在一起,边吃边聊,有的说今年冬天要多囤点鱼干,有的说明年春天要在河边种点柳树,还有的说要把连脉石周围的河床清一清,让水更清、鱼更多。董晓听得认真,还拿出笔记本记下来,“沈哥,明年春天我们可以来帮他们清河床,顺便再给连脉石做个巡检,保证它一直好好的。”
沈墨点点头,“好,到时候我们一起来,再带点桃干给大家尝尝,今年斫韵堂的桃子结得好,桃干肯定甜。”
下午离开时,夕阳为两河交汇处镀上一层金红 —— 通济渠的橙脉气和玉河的青脉气在连脉石上方融成一片黄绿,水清亮得能看到河底的鹅卵石,鱼群在石头周围游来游去,偶尔还会跃出水面,溅起小小的水花。老郑送了他们一篓鲜鱼,“带回去炖着吃,鲜得很!”
车驶离时,董晓趴在车窗边,看着渐渐远去的连脉石,“沈哥,你说冬天的时候,连脉石会不会冻住啊?”
“不会的。” 沈墨说,“两条河的脉气一直在融,石头周围的水不会结冰,而且我们冬天还会来巡检,有问题早早就解决了。”
董雅南掏出手机,翻出砚枢组发来的消息,“砚枢组说,下个月要组织一次‘地脉守护交流会’,让我们去分享通济渠和玉河故道的修复经验,还要带我们去看看其他地区的老河道,说不定还能学到新东西。”
沈墨接过手机,看了一眼消息,“好啊,到时候我们带着修复记录和照片去,让更多人知道怎么守护地脉,也看看别人是怎么修的,互相学习。”
回到斫韵堂时,已是傍晚。沈墨把老郑送的鱼放进冰箱,董晓则把今天拍的连脉石照片导进电脑,董雅南整理着修复记录,厨房里的玉米粥还留着点余温,野菊花的香味在屋里飘着,温馨又安稳。
窗台上的桃核苗又落了几片叶子,但枝桠依旧挺拔,像是在为冬天做准备。脉气灯碎片的七彩光重新变得均匀,在桌面上轻轻流淌,落在通济渠与玉河故道的地图上,连两河交汇处的连脉石位置,都泛着淡淡的黄绿光,那是脉气融合后的颜色,温暖而鲜活。
沈墨知道,第三卷《导流枢》的守护,从来不是 “一劳永逸” 的修复,而是 “细水长流” 的陪伴 —— 今天补一块连脉石,明天清一次河床,后天做一次巡检,看似琐碎,却正是这些琐碎的小事,让地脉一直保持生机,让村民的日子一直安稳。
夜色渐深,斫韵堂的灯光依旧明亮。三人坐在桌边,剥着老周送的最后一点莲蓬,聊着下个月的交流会,聊着冬天的巡检计划,聊着明年春天的打算。脉气灯碎片的七彩光落在他们身上,像把地脉的温暖,也融进了这小小的屋里,融进了每一个平凡而珍贵的日子里。
喜欢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请大家收藏:(m.20xs.org)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